如何在深化教育改革中做好战略部署,培养更多优秀的中医药人才?对于中医世家出身的医疗工作者和中医流派传承人,在中医诊疗方面具备独特的一技之长,如何通过系统的院校教育提高其理论水平,使其更好地继承和发扬祖国传统医学?
中医药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挑战
1956 年起,国家中医专业人才培养有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等方式,实现了中医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从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中医从业人员匮乏的局面。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院校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诸多挑战。”河南中医药大学校长许二平说,如中医药院校普遍招生规模偏小,以河南省为例,仅有1所中医药本科院校,1所综合性大学开办中医类本科专业,3所中医药职业院校,10所开办中医药类专业职业院校,年毕业人数不足一万人,远远不能满足我省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
按照《执业医师法》规定,申请参加中医医师执业资格考试,需要具有高等学校普通全日制中医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因此目前通过继续教育方式完成中医本科教育的大量学生无法取得中医执业资格。即便如此,2018年河南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中医学和针灸推拿学两个本科专业所录取考生中,仍有140人已经具有非医学专业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2019年为214人,2020年增长为375人,已经取得非中医专业本科的毕业生再来报考中医学的热度逐年上升。
2016年2月《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出台;2019年11月25日全国中医药大会召开,要求深化改革创新、扎实推动《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落地见效,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上日程。河南中医药大学抓住机遇,响应国家号召,在河南省教育厅和河南省中医管理局的支持下,开办了面向中医传承人实施针灸推拿专科专业单独考试招生。招生考试科目为高中语文和中医基础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现有高考模式对中医传承人才选拔和培养的局限,满足了基层中医药人才希望通过系统院校教育不断提高理论水平的迫切愿望。
针对中医传承人实施的针灸推拿专科专业单独考试招生,在河南省乃至全国都属于特色创新工作,是进一步弘扬中医药文化、传承中医药事业的有益探索,也是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等法规政策的重要举措,是对于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结合的创新性尝试,为大量中医世家出身,具有独特学术思想、学术主张或独到临床诊疗技艺的基层中医药人才和中医流派传承人才提供了系统接受院校教育的机会。此项工作的成功开展赢得了学生的一致好评和良好的社会反响。2017年至今,单招录取学生最大年龄62岁,最小年龄17岁,平均年龄28.3岁,其中超过20%的学生已经具有大学本科、硕士以及博士学历。《中国中医药报》《河南日报》、新浪网、网易新闻、腾讯大豫网等多家新闻媒体对学校的针灸推拿专科单招工作进行了报道。
抓机遇、造福音的中医传承人
“在河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单招班的学习经历,使我的人生价值再次得到升华。”1961年8月出生于中医世家的刘永良是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传承人针灸推拿专业班2018级学生,在校期间,他曾被聘为河南中医药大学“百家论坛”客座教授,与河南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合办非遗适宜技术手法传承班,出版专著一部。
刘永良自幼跟随爷爷学医,习得家传九宫点穴正脊经筋疗法及回生极鲜草贴制作方法,1977年开始行医,至今已有40余年。进入中医传承人针灸推拿专科专业单招班,赋予了他重新学习的机会。“自加入单招班以来,思想和眼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刘永良说。
在学校和院系领导的帮助下,刘永良以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为宗旨,致力于服务广大中医药临床研究工作人员和中医药爱好者,通过专家讲座、见习义诊、网络直播等各式各样的活动增强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力。
其祖传“九宫点穴正脊法”被周口文化旅游局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刘永良将此祖传秘技和多年行医经验毫无保留汇编成书——《九宫点穴省级经筋疗法》,使更多中医爱好者及中医从业者了解并传承传统中医,以造福广大学者和患者。他说:“我微薄的成绩和荣誉离不开学校一路的支持,把经验和理念传授于校友和社会大众,是我理所当然的责任和义务。”
播撒生命光热的“奶奶学生”
在学校餐厅、运动场、晚自习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位头发花白、背着双肩书包的老者,不知情的学校工作人员都以为她是一位老教授,学生则亲切地称呼她为“奶奶学生”。
她就是今年62岁的李岩,是2020级针灸推拿专业单招班学生,入校前是一名退休的正处级干部,曾是上山下乡知青,在农村做过赤脚医生,因此对中医有着不解之缘。
由于热爱中医,她的学习精神堪比班里的00后,每天坚持十几个小时的学习时间。李岩说:“我虽然年纪大了,网上学习互动及记忆都无法同年轻人相比,但勤能补拙,我只要坚持学习并多下功夫,就能达到学习的目的,完成学习任务。”在她看来。每个中医人都要做一颗种子,把国学国粹传播出去,用祖先留下的智慧去解决医疗难题,不断探索中国独有的解决医疗问题的模式。
这是一展平生之志的机会
41岁的吴少华,入学前是武汉大学法学博士,现为河南中医药大学2020级针灸推拿专业单招班学生,在读书过程中,他偏爱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药亦有所涉猎,为中医药文化的神奇魅力所折服。“用药之少,组方之妙,疗效之神,无不深深吸引着我的好奇之心。”吴少华说。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谓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谓不孝。”(《论语·为政篇》)范仲淹也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说法。古圣先贤的谆谆教诲,激发起吴少华探讨中医药文化的兴趣。在持续的学习和探索中,他感觉到对中医的认知依然肤浅散乱,不能形成基本的知识体系,又不知如何把专业知识和中医有机联系,甚是苦恼。
没有良师的系统教导,碎片化的学习让吴少华无法探其奥妙之处,更没有资格去考取医师资格证书,使自己的理论得到实践的验证。无奈之下,他只好想方设法考取了一个传统医学医术确有专长证书。“河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专业单招班的开设,使我兴奋莫名,终于有了一个一展平生之志的机会。”他说,到校后单招班教师的学识、学习氛围等,为他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经过各位老师的谆谆教诲,他顿有醍醐灌顶之感。
民间中医的求学路
“作为一名来自农村的民间中医,习医之路艰辛曲折,投师无门,习医无证。”来自2020级针灸推拿单招班的潘新华今年51岁,初期学习阶段,他为掌握仲景之术,验证自己的理解是否有偏差,学习方剂曾采用以身试药的方法。以身试药是一个民间中医为求得中医真谛的无奈之举,“因为一个农村的民间中医,想找一个老师指导是很困难的。”潘新华说。
2020年上半年得知河中医单招班可以报考的消息后,他的行医之路终于看到了曙光。入学后得知还可以专升本,就开始补习英语。“人到三十不学艺,一个五十岁的人学习起来虽困难但收获很大。”潘新华说,久旱逢甘露,大学对于普通大学生可能就是人生的一段路程,但对于民间中医来说,不仅仅决定着其命运,也彻底解决了学习的途径,有老师授业解惑,对于一个在黑暗中摸索了这么多年的人来说,这种快乐是其他人无法理解的。
单招班的出现,对于民间中医来说就是生命线,唯有此渠道,民间中医才有可能被发掘。“因单招班开创时间短,大部分民间中医并不知道这一渠道的存在,以至有绝学之中医之士仍流落民间,不被发现,只要坚持努力下去,定会使民间传承下来的中医绝技,借此机会得见天日,乃可使为往圣继绝学不成为一句空话。”潘新华说。
守正创新岐黄路
“这些学生是我们招生中的缩影,有了培养这样一批学生成长的经验,我们坚信这种培养方式能快速弥补中医人员的不足,成为现有中医人才有力的补充。”许二平说。
在完善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体系方面,应该制定和完善人才发展长期规划与总体规划。许二平认为,根据中医药教育的特点,合理引导并重视不同人才在社会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建立“院校+师承+家学”人才培养试点,支持中医药高校开展非中医本科学生攻读中医本科、5+3本硕连读培养、本科直博培养、硕博连读培养、本硕博连读培养试点。
2009年以来,河南中医药大学相继开办了“仲景学术传承班”“平乐正骨传承班”“中药传承班”,有力促进了中医独特诊疗技法的传承。“目前学校已培养中医药传承人才1000余名,近三年毕业生考研录取率近70%,就业率达100%,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许二平说,提升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质量,遵循中医药认知与人才成长规律,积极推进突出中医药特色、传承与创新并举的中医药教学改革是不二法门。
责任编辑:梁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