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块黑板、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在镇平县高丘镇,有这样一家人,祖孙三代7人秉承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和热情,在为山区教育发热的路上行稳致远!被市县两级授予“教育世家”称号,深受乡亲们的敬重和爱戴。
父亲谷保国虽然已86岁高龄,但一说起教学上的事,整个人立马就显得精神起来了。谷保国回忆自己刚参加工作时的情景,六七十年代的山村条件差,教师和群众温饱都是问题,教室都是草房、瓦房,校舍露天,外面大雨,屋里小下。上山割龙须草,挑土和泥,爬房修缮,夜里在煤油灯下备课、批改,常常头发眉毛烧焦,谷保国没有被困难吓倒。
1982年,由于工作认真踏实谷保国调到教办室工作,致力于改变山村教育面貌的他走遍了山里的每一个村庄每一所学校。每年的冬季调研是谷保国和同事们最面临挑战的工作,他们徒步四个小时翻越八里坡到达黑虎庙学校,面对破烂不堪、多半还是土胚危房的校舍,和老师们座谈,鼓励他们克服困难、扎根山区,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课堂教学艺术。天黑前他们又徒步翻山八九里地,赶到黑虎庙正北的菊花场小学,那是全县最西北、最偏远的深山学校,一路上深一脚浅一脚,不知摔跌多少回,坡上拾了个树枝当拐,鞋进雪了、裤腿湿了,刺骨的寒冷,蹒跚的到达菊花场学校,已是夜幕时分,晚上住在透风的学校。
“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是谷保国的人生格言,“让更多的人识字”是他的初心。身为一名党员,他深知教师的使命担当,他在艰苦岁月里选择坚守。
用41年的青春岁月,为山村孩子点亮了人生的明灯,用自己的脚步丈量了高丘镇的山山水水。现在,每到农历年前后,全国各地的祝福电话、短信都纷至沓来,这也是谷保国老师最幸福的时刻,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山村教育。谷保国觉得一个人干“不过瘾”,在他的感召下,一家六口先后进入教育系统,从事山村教育工作。
出生于1966年的谷中彬,1981年高中毕业后,原本想着外出打工挣钱养家,让贫困的家庭有所改变,由于山区教师紧缺,外边的“正规军”又不愿意来到这个穷山旮旯里,在父亲的数次“劝说”下,谷中斌放弃了外出“逐梦”的想法,回村当了一名山村代课老师。
一个月十几元的工资,极其艰苦的生活环境,让本就想外出干一番大事业的谷中斌动摇了。父亲谷保国知道后,就劝导他“娃呀,山里是穷了点,为啥穷?就是吃了没有知识的亏,你还是老老实实在家里教书吧!”
于是,谷中斌下定决心跟着父亲在村里教学,这一坚持就是一辈子,从青葱少年到两鬓斑白,39年如一日,扎根山乡,兢兢业业育人,勤勤恳恳教书,现在,说起当年的选择,谷中斌仍然不后悔,因为他留在山村,守住了希望,收获了内心的富足。
谷永彬在家中排行老二,看到父亲和大哥坚守,他也选择了教师这个行业。谷永斌在教学上喜欢钻研,在教学之余,他指导培养年轻教师,充分利用好自己多年摸索的教学经验,把它毫无保留的传授给青年教师。
任职以来,谷永彬一共指导了十多位中青年教师,他也因工作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以身作则,多次被评为县镇优秀教师。2017年他撰写的论文《发展农村成人教育的几点建议》获河南省教育厅优秀论文二等奖,论文《浅析小学数学关于学生解题方法的应用问题》在CN杂志《成功》上发表,并荣获一等奖。
看到爷爷和父辈们都是教师,受到十里八乡的人尊重,谷永彬的女儿谷青云从小就立志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这样的想法也影响着对象的选择。基于对知识的渴望和共同价值观,就像一条红线,把谷青云和赵涛两人紧紧地拴在一起成了伴侣。小两口,在一起谈论最多的是教学业务、学生管理的话题,夫妻双方教学成绩在各自学校都是名列前茅,成为同事们学习的榜样。
老三谷永文,受到家人的熏陶毅然报考了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家乡,一直躬耕于深山农村寄宿制小学。同在一个学校的妻子房博也因教学成绩突出,于2017年被镇平县人民政府授予“镇平县名师”荣誉称号。
“无私奉献、不图名利、任劳任怨,上好每一堂课,教好每一名学生。”这一代又一代人民教师的感人故事正在继续演绎着……
责任编辑:王泽涛 王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