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寄语:提起家乡,除了想起家乡的亲人、儿时的玩伴外,家乡的美酒也是值得我们回味的,但是,家乡的美酒随着岁月的流逝,有的被时代的洪流所吞噬,已经难觅身影。不过,那种回味甘醇的美酒总是常常浮现在脑际,这些逝去的美酒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作为一个时代的印记,让人难以忘怀,总觉日久弥新。为了找回记忆中的美味,重新振兴记忆中的美味,从本期开始,《豫酒记》推出“逝去的美酒”系列文章。
“逝去的美酒”河南系列之一
“鱼头酒”,一个值得商丘人记忆的文化符号
“上楼上高楼;喝酒喝鱼头!鱼头酒贵宾的享受----河南虞城!”上世纪九十年代,关于“鱼头酒”的这句广告词,曾让当时的孩童倒背如流,也使“鱼头酒”火遍大江南北,成为当地人的时代印记,是一个值得商丘人记忆的文化符号。回想起记忆中的美味,惋惜、惆怅……之情便袭上心头,当年那酒、那人、那事便浮现于脑海。
提到鱼头酒,绕不开两个人,那就是时任商丘地委宣传部部长、虞城县委书记夏林和挂职副书记李宏伟,这两个人可是“大拿”,典型的学者型官员,文化底蕴深厚,思维活跃超前,在当时就懂得把鱼头酒往文化附加值上靠,又懂得宣传,可以说是酒类文化营销的先知先觉者。
当时的夏林年富力强,从省直机关刚下来,远见卓识,任上规划木兰大道,提出县城向西发展战略,还在全省首次提出“京九机遇”概念。而副书记李宏伟也可圈可点,挂职前担任人民日报教科文部办公室副主任。强烈的家国情怀,使两位年轻人有极强的责任感,都想在虞城做出一番事业来,为当地老百姓谋福利。
“鱼头酒”有其深厚的文化渊源,她的诞生源于一个传说。相传,商代第四位帝王太甲即位,大宴群臣。宰相伊尹为表心意献上陶制鱼头形佳酿一坛。曰:“鱼头酒,与王共享!”遂将佳酿分饮,举座皆喜。后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市),形成“酒池肉林”。早年考古学家在殷墟发掘出刻有鱼头酒文字的甲骨片(一片甲骨惊天下),有力佐证了三千多年来鱼头酒乃为贵宴席的必备佳酿。而伊尹墓正位于虞城县城,附近又有个响河酒厂。
基于这样的酒文化,夏林和李宏伟两人决定开发有文化附加值的酒,最后经过讨论,命名为“鱼头酒”,书记、副书记同时披挂上阵,县委副书记李宏伟亲自兼任响河酒厂的党委书记,县委书记夏林也全力支持其工作,要求酒厂要创新,把鱼头酒搞上去,鱼头酒的广告也做到了央视一套。当年就把鱼头酒卖到了八千万。响河酒厂门前排队拉酒的货车也成为当地一景,蔚为壮观。
两人在推动鱼头酒的发展中还创新性提出“头三尾四腹五背六”的酒场文化。鱼头对谁,谁是贵宾。因此,贵宾的享受,也成为鱼头酒的代名词。加之“鱼头一对,大富大贵;头三尾四,肚五背六” 的饮酒习俗,沿袭至今,历久不衰。
然“好景不常在, 好花不常开”,随着两人的工作调动,响河酒厂也极速的衰败,好似一场春梦了无痕迹
虞城贴吧一网友发帖感叹:我不知道,当时我家还没电视哪!我记得过年的时候见过那种鱼头状的酒瓶,并且大人议论鱼头酒多么好喝,记忆很深刻,我一次也没喝过,并且现在也没见过了。
“鱼头酒”作为当地时代的印记,也许只能停在那个时代人的记忆中,但这逝去的美酒总让人难以割舍。作为后来人,如何让这种美味重新回到我们的餐桌?如何把记忆中的美味变成现实,重振当年“鱼头酒”辉煌?在豫酒振兴的当口,也许机遇来临。当然,这需要的不仅仅是时间和热情,更重要的是付诸行动。(秦雪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