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公立医院的公益性群众就医安全感、获得感明显提高
2015年,延安市被国家确定为第三批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延安市以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突出综合施策,强化政府投入,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着力构建具有延安特色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公立医院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
改革以来,延安群众看病就医负担明显减轻,看病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延安市持续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筑牢分级诊疗基础,减轻群众看病就医负担。引进优质医疗资源,借梯登高,让老区人民及周边群众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2018年,延安市96所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医疗费用增幅4.73%,低于全省6%的目标。薪酬制度改革后,医务人员收入稳步提升,三级医院医务人员平均年收入14.2万元,二级医院11.8万元,分别高于同级事业单位平均收入水平。
从2016年10月起,延安市区7家城市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同步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县级公立医院和专科医院人员工资100%纳入财政预算,市级公立医院按80%比例予以补助。
为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延安市出台《延安市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意见》,科学核定公立医院薪酬总量,将公立医院领导人员年薪单独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公立医院在核定的薪酬总量内自主分配,制订符合本院特色的绩效分配办法,加强内部绩效考核,将医务人员收入与考核结果挂钩,领导班子的收入与医务人员的平均工资挂钩,院长的收入与领导班子的平均工资挂钩,不断缩小院长、领导班子成员与医务人员的薪酬待遇差距。
在提高医保报销比例方面,2012年起,延安市实行“三保合一、市级统筹”。机构整合以来,“四重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筑牢,市域内实现“一站式”即时结算,农村居民用药目录由不足1000种增加到2000多种,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由改革前的45%提高到76.3%。整体服务水平明显提升,群众就医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明显提高。
让医务人员收入更阳光,工作体面有尊严
朱洪彪表示,公立医院改革这几年探索出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
“腾空间”就是取消药品加成,通过实行药品集中采购、分类采购,降低药品虚高价格。比如,通过17种抗癌药进入国家医保目录,谈判降价56%;通过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25种药品降价52%;上海市通过42种药品集中采购,降价60%等。通过这样的集中采购、分类采购,把药品的虚高价格降下来,把这块空间腾出来用于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体现了医务人员的劳务价值,逐步向合理的价格过渡。
“调结构”调整了技术劳务价格,医院的收入结构就改变了,过去药品耗材收入占大头,把药品耗材价格降下去、技术劳务价格提上来以后,技术劳务服务收入占大头,逐步破除了以药补医机制。“福建省三明市就是一个很好的典型,到去年年底,全市医疗服务收入(不含药品、耗材、检查、化验收入)占医疗收入的比例已经达到42%,这是调结构的结果。”朱洪彪说。
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还要两个衔接,一是和医保做好衔接,调整的医疗服务价格按规定纳入医保报销,总体上不增加群众负担;二是和薪酬制度改革要衔接上,改革公立医院薪酬制度,逐步提高医务人员的薪酬待遇。“使他们的收入和劳动付出相匹配,使他们的收入能更加阳光,让他们体面、有尊严。”朱洪彪说。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鄢光哲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