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桂枝生姜枳实汤:
桂枝9克,生姜9克,枳实5枚。
加水600毫升,煎到300,分三次温服。用在心中痞,诸逆心悬痛。
就是胃里、胸口觉得悬着一个东西堵得慌,疼痛。
现代用在慢性胃炎,胃下垂,水饮停留者;或伴随胸痛的冠心病、心绞痛、风心病等辩证内有痰饮,心胃阳气不足的均适用。
2,半夏散及汤:
半夏10克,桂枝10克,炙甘草10克。
等分捣细过筛混合,散剂冲服一次2克,一日服三次。若不能服散剂,煎汤,水煎七沸,再入散剂2克,水煮三沸,令药液稍冷,少少含咽,能使药物布散于咽喉,增强疗效。
主少阴客寒咽痛,伏气咽痛。表现是咽痛而无燥渴、心烦、咽疮、不眠诸热证。
现代治疗急慢性咽炎、急慢性扁桃体炎、喉炎、食道炎、声带水肿等疾病。
3,旋覆花汤:
旋覆花18克(包),葱5支,新绛6克(茜草根)。
感到胸胁痞闷不舒,甚或胀痛、刺痛。
现代常用在乳腺增生、肋间神经痛、冠心病、甲肝、乙肝、慢性胃炎、月经不调等疾病。
4,麻黄附子甘草汤:
麻黄6克,炙甘草3克,炮附子6克。
少阴病,恶寒身疼,无汗,微发热,脉沉微者。
虚寒体质的表证,“但欲寐”、“无热恶寒”,表证微热时使用。
现代用在肺心病、心律失常、过敏性疾病、水肿、遗尿等。
5,麻黄附子汤:
麻黄9克,甘草3克,炮附子9克。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
现代治水肿,全身性水肿,恶风寒,不发热,身无汗,口不渴,舌苔白滑,脉沉。
6,白通汤:
葱白4根,干姜6克,生附子15克(用淡附片)。
少阴病阴盛戴阳证。手足厥逆,下利,脉微,面赤者。
用在体内阴寒太重时,出现阳气会外脱。适合少阴病拉肚子,脉虚弱到几乎把不到。
现代常常治疗失眠或者困倦睡不醒,高血压病、更年期综合征、头面部水肿等症状突出的情况。
7,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6克,细辛6克,炮附子6克。
太少两感证。太少两感证既可有脉沉、欲寐、四肢不温的少阴阳虚见证,也可有恶寒、发热的太阳表证。现代广泛用在慢性支气管炎、咯血、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高原型心动过缓、高血压病、神经性头痛、三叉神经痛、药物性水肿、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多汗)、腰椎骨质增生、荨麻疹、多发性大动脉炎、功能性阳痿、不射精、舌冷症等疾病。
8,瓜蒂散:
瓜蒂(熬黄)3克,赤小豆3克,香豉9克。
涌吐法之首要方剂。
临床应用以胸膈痞硬,懊憹不安,气上冲喉咽不得息,或误食毒物尚在胃中为辨证要点。
9,调胃承气汤:
大黄(酒洗)12克,炙甘草6克,芒硝10克。
水浸30分钟,煎20分钟约200毫升,加芒硝溶化后,顿服。
阳明病,胃燥热。
临床用在治疗失眠、便秘等,以大便燥结,腹痛拒压,蒸蒸发热,心烦谵语,舌苔黄燥为标的。
10,小承气汤:
大黄(酒洗)12克,炙厚朴6克,炙枳实9克。
用在伤寒阳明腑实证。
临床出现谵语潮热,大便秘结,胸腹痞满,舌苔黄,脉滑数。或者是痢疾初起,腹中疠痛,或脘腹胀满,里急后重。
11,厚朴三物汤:
厚朴24克,大黄12克,枳实9克。
与小承气汤药味相同,但药量不同。
本方行气泄满,以厚朴为主,使气滞通畅,实积消除,腑气得通。
现代临床经常治疗术后腹胀、癃闭、慢性肝炎等。
12,下瘀血汤:
大黄9克,桃仁9克,䗪虫(熬)9克。
上为末,炼蜜和为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顿服之。
可以水煎服,每日2次。
古代主治产妇瘀阻腹痛,腹中有干血着脐下,经水不利,舌淡紫,苔白,脉沉迟或弦细涩。
现在广泛用于治疗肝硬化、子宫腺肌病、卵巢囊肿、冠心病心绞痛、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疾病。
13,大陷胸汤:
大黄(去皮)10克,芒硝10克,甘遂1克。
治水热互结之结胸证。
心下疼痛,拒按,按之硬,或从心下至少腹硬满疼痛,手不可近。伴短气烦躁,大便秘结,舌上燥而渴,日晡微有潮热,舌红,苔黄腻或兼水滑,脉沉紧或沉迟有力。
现代常见用在急性胰腺炎、急性肠梗阻、肝脓肿、渗出性胸膜炎、胆囊炎等属于水热互结者。
14,大黄甘遂汤:
大黄12克,甘遂6克,阿胶6克。
破瘀逐水,养血扶正。
传统用在妇人产后,水与血结,膨胀、癃闭、淋毒,小腹满痛。
现代用在治疗闭经,尿潴留、肝硬化腹水、精神分裂症、臌胀、癃闭等病症。
15,小陷胸汤:
黄连6克,半夏12克,大瓜蒌实20克。
用在痰热互结之结胸证。
胸脘痞闷,按之则痛,或心胸闷痛,或咳痰黄稠,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性胃炎、胆囊炎、肝炎、冠心病、肺心病、急性支气管炎、胸膜炎、胸膜粘连等属痰热互结心下或胸膈者。
16,泻心汤:
大黄6克,黄连3克,黄芩3克。
用在邪火内炽,迫血妄行,吐血、衄血,湿热黄疸,目赤肿痛,口舌生疮,外科疮疡心胸烦热,大便干结者。
现代用于肺炎,细菌性痢疾,疮痈肿毒,肺结核及支气管扩张咯血,胃肠道出血,口腔溃疡等。
17,栀子甘草豉汤:
栀子(擘)10克,香豉(绵裹)30克,炙甘草6克。
用法挺精妙的,虚烦不得眠,心中懊侬,或反复颠倒,卧起不安,或身热,兼少气等证候。或者伤寒、温病,经汗、下之后,心中懊憹,虚烦不得眠,短气。不容易掌握。
现代也就是用在食道炎、胃炎,吞咽不爽,食道灼热,胸中窒痛及食物中毒。
18,栀子生姜豉汤:
栀子(擘)15克,香豉(绵裹)20克,生姜15克。
加水800毫升,先煮栀子、生姜,取500ml,再下香豉,煮取300毫升,去滓分2次温服。传统治疗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呕者。
现代适用于情绪不稳定,失眠,胃冷型的反复呕吐、呃逆、打嗝。
19,枳实栀子豉汤:
炙枳实6克,栀子(擘)9克,香豉(绵裹)12克。
加水1400毫升,空煮取800毫升,加枳实、栀子,煮取400毫升,下香豉,更煮五六沸,去滓,分二次温服。复令微似汗。
热病愈后劳复或食复者,症见发热、虚烦、胸腹胀满者。
现代临床可用于治疗急慢性胃炎、慢性肝炎、慢性胰腺炎、肋间神经痛等病。
20,栀子厚朴汤:
栀子(擘)9克,炙厚朴12克,炙枳实9克。
加水40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滓,分二服。有呕吐的吐完之后服用。
治疗伤寒泄下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失眠)者。辩证关键是看到口苦,舌质红而舌苔黏腻较厚,脉数,烦躁不安,或呕吐,或腹痛,或大便干小便黄等。
21,栀子柏皮汤:
肥栀子(擘)15克,炙甘草3克,黄柏6克。
主治伤寒,身黄发热者,以全身发黄,发热不退,口渴,里无结滞为辨证要点。
现在用的少,哪能等到黄疸这么严重啊。《新中医》2009年第2期,报道用于治痤疮效果良好。
22,千金三物黄芩汤:
黄芩6克,苦参6克,干地黄12克。
用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二次温服。
产后血亏阴虚,风邪入里化热,四肢烦热,头不痛者。
现代临床看到妇女虚热,睡觉喜欢将手脚放到被子外面的,可以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