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伏牛山腹地、老君山脚下,因千年古刹“黄石庵”而得名西峡县太平镇黄石庵村。村内风景秀丽,民风淳朴,全村共有5个村民小组,250户,820人,28名党员,建档立卡贫困户22户,38人。耕地面积500亩,森林覆盖率98%,在西峡人的印象里,最先想到的是荒山遍布,房舍低矮,居民贫困的代名词。正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子,如今在脱贫攻坚工作的引领下,短短的两年时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路面硬化了、路灯亮了、贫困户住进新房子了、自来水通到院子了、村民月月都有收入了。村里的群众们经常戏称说:“扶贫项目落了地,邻村干群都眼气,都说贫困不好听,如今致富翻了身”。
扶贫工作假不假,看看农民银行卡
黄石庵村由于地处深山,交通闭塞,历年来,村民一直沿着“靠山吃山”的思维生活着,主要经济收入靠山茱萸中药材种植,收入单一,且没有突出的支柱产业,人们的生活水平一直处于缓慢提升的状态。
“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心”。要改变落后贫穷的面貌,就要改变“等、靠、要”的思想,正如最近网上广西云南一位扶贫干部怒批贫困户的话一样,黄石庵村“两委”一直以来把扭转贫困户的思想作为重要工作来抓。改变贫困户扶贫款吃多了,斗志吃没了,懒劲也吃上来了的坏毛病,并结合本村实际,给贫困户找出路。要让全村的乡亲们日子越过越红火,说一千道一万,还是要把产业搞起来,让“钱袋子”鼓起来。黄石庵村采用鼓励加奖励的方法,鼓励贫困户发展袋料香菇、天麻、猪苓等菌类产业,让部分软劳动参与村卫生保洁工作,引导盲人贫困户朱光照学习盲人按摩技术,开办私人按摩诊所,在正面引导下,喜欢打牌酗酒,坐吃等要的黄家献也变的开始主动找着要工作干。就如贫困户朱麦献如是说,自从扶贫到俺家,生活就了开了花,以前一年有360天在看,现在一年有360天在干。
在帮扶个别人的同时,黄石庵村村提倡在原有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以香菇、天麻、猪苓种植为主的特色产业,并积极对接县里有关部门,进村开展电子商务培训,引导村民把生产出来的产品通过有效渠道销售出去,带动整个村子经济不断攀升。2019年全村发展香茹菇30万袋,发展天麻、茱苓50万穴,培育电商农户50余户,据邮政、信用社等相关部门提供数据显示,现在全村人均年收入较前两年提升了5000元。
扶贫画圈圆不圆,看看基础设施全不全
贫困村要脱贫,关键是父老乡亲要深刻领会党的惠民政策,村干部要学会嫁接各种扶贫项目,灵活运用各种扶贫资金,把群众的心思集中到脱贫攻坚主战场上来,把有效的资金集中到实现同步小康、建设自己美丽家园上来。黄石庵村黄石庵村,在县农机局、兴宝公司的精心帮扶下,两年来节衣缩食,合理利用每一笔资金,让好钢都用在刀刃上,切实发挥了一定的作用。累计投资100多万元新铺水泥路6公里,实现了组组通,彻底解决了几代人想都不敢想的出行难问题;投资30万元新建文化广场和戏楼一座,成为村民休闲娱乐,普通聚会的重要场所;投资80多万元建成饮水工程,新建取水点6处,铺设管道10余公里,彻底解决了全村的人畜饮水问题。投资60余万元新建3层、600多平米的办公大楼一座,彻底改善了办公条件;配合镇政府建成异地搬迁一处,解决了上口,回龙寺,黄石庵三个村27户,51个贫困户入住问题,光本村就有20户贫困户入住。
扶贫成效中不中,看看户貌和村容
“出水才见两腿泥”。基层的百姓是淳朴的,其实他们的诉求并没有那么高,但是,他们的眼睛却是雪亮的,脱贫成效是否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不搞花拳绣腿,不该花架子。村干部干实事儿了没有,扶贫工作扎实不扎实,他们心里是明明白白的。
村民们有了一定的经济收入以后,要在生活环境上再进一步给予改善,为了改变村容村貌,投资10万元解决了村支部附近的路灯,今年还将通过一事一议再投资10万元解决纸坊组,街上组的光亮工程。利用第一书记专款,村里想办法自筹,投资70余万元建成三层22间620平米的家庭宾馆一座,已租赁给县公路局,作为345国道项目部。投资10万元对村部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墙壁进行涂白,修筑了花坛,栽植了苗木,村容村貌得到了有效改善。
“广场舞,呼啦圈儿,看热闹开着小包车,车里边拉着一家人,去哩晚了得靠边儿。”如今的文化广场建好了,路灯亮了,但农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习惯难以改变,工作队的小伙子们说,资源浪费了,这可能就是城里人与农村人生活的差别,一番话提醒了黄石庵村,村委会一合计,掏几千块钱,跑栾川县请个广场舞老师,花费一个多月时间,建立了一支广场舞队,现在一到晚上,路灯一亮,音乐响起,来自各个组的姑娘、媳妇们都开始粉墨登场,扭起来广场舞,跳出生活的多姿多彩。
如今的黄石庵村正在扶贫政策的引领下,把扶贫工作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扶贫路上一个不落,同心协力决胜2020年!(李国旗 张宇 李花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