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人们的居住条件很差。从记事起,我们那里大部分家庭住的都是土窑洞;还有住“天井院”的,现在有的地方把“天井院”叫做“地坑院”。
土窑洞虽然冬暖夏凉,但是夏季潮湿度太大,很多东西都潮坏了。那一年秋雨连绵一个月,很多家庭的土窑洞严重渗水,有坍塌的危险,再加上有地震的传言,有的人家只好在院子里搭了塑料棚住了将近秋冬两季,天下大雪时他们还曾在塑料棚里住着。
我们这里属于浅山丘陵地区,土壤的直立性很好,便于挖掘窑洞,所以我们那里的农民长期过着穴居的生活。凿挖一条土窑洞要挖出很多土方,所以挖掘土窑洞是一项重体力活儿,是一件很辛苦很不容易的事情。人们要在直立的墙壁上开挖一个洞口,然后一镢头一镢头将墙土掘下来,然后再把掘下来的黄土一锨一锨装上手推车,然后再将装满小推车的黄土一车一车运出去;窑洞的轮廓挖好以后,再用镢头在窑洞的直立墙体上和弧形洞顶上开挖出不同的镢花及造型,这就像现在的装修;最后把做好的门框砌在门口,并安上双扇木门,这样一条土窑洞就算是建好了,可以居住了。挖掘一条土窑洞需要耗费很大体力、很长时间,其艰辛程度可见一斑。
因为土窑洞虽然耗费体力,耗费时间,但是投资小,成本低,所以,居住窑洞成了当时人们的第一选择。
随着人们审美观的变化,后来有人在窑洞门口砌上蓝砖,叫“砖镶门口”,这样的居住环境在当时算是上了一个档次。
当时,有少数人居住草房,草房的墙体是土墙,房顶是黄柏草或者麦茬。草房防水性能不是很好,每年都要维修。当时能住上草房算是“拽家儿”。那时有些人家孩子多,三间草房能娶两个儿媳妇。后来,有钱人家盖起了红瓦房和蓝瓦房,最初这些瓦房仍是土墙。
上一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们那里开始兴起石圈洞和砖圈洞。石圈洞是完全用石头作为建筑材料盖成的拱形建筑。砖圈洞一般用红砖,圈洞用砖从砖厂买来或者自己用围窑烧制而成。墙体建好以后,房顶用红砖砌成拱形,这种建筑通常是带有前沿的挑梁或者柱子式的,外观通常是白灰粉刷墙面,或者是水刷石墙面,这种风格的圈洞在当时很流行,其构造既结实又美观,深受当时农户的喜爱。
1990年以后,村里的农户不断翻新住宅,一改过去的砖圈洞,家家户户都盖起了砖混结构的平房,那时叫“打橡胶”,房顶子用石子、水泥和钢筋铺成,浑然一体,这样的房顶不容易漏水。从那以后,农户盖房不再使用预制板了。那时的平台有三间的,有五间的,住房朝着多元化、功能化、现代化方向发展。当时有95%以上的农户建了砖混结构的平房或者“明三暗五”,“明三暗五”即从外观上看去是三间,可是走进内部仔细观察是五间。很多人家都盖了下间,盖了厨房,盖了卫生间,修了院墙,建了大门,安装了自来水管,安装了太阳能或者是热水器,安装了取暖设施,买了冰箱空调电脑电视机,添置了高档家具,配套设施一应俱全,装修豪华气派,他们居住条件比城市居民居住条件还好。
个别农户还盖了两层小楼,并且设计合理,功能齐全,装修豪华,交通便利,水电齐全,日照充足,重视环境绿化,人居环境得到了彻底改善。
改革开放以后,村民们在农闲季节做生意,搞企业,发展公司或是外出打工,手里赚了不少钱。随着城镇化的进程,村里有些人还在县城或者外地买了套房或者是别墅,最早的已经在县城里居住了20多年了。据不准确统计,我们生产队到目前为止,有40多户在县城或者外地购买了住房。
今年是改革开放第40个年头了。现在,土窑洞、茅草房已经难觅其踪,村里的人们早已经住上了宽敞明亮,干净整洁,配套齐全,环境宜人的住房,老百姓居住消费的快速增长,预示着享受型的消费时代已经到来。(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