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云南中环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的电影《布朗山的儿女》荣获第33第金鸡百花电影节开幕式影片
影片主要是根据云南保山施甸县发生的真实故事改编。施甸县“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无三尺平,崖比耕地多,刀耕火种、道路不通,布朗族群众大多听不懂汉语,和外界沟通交流较少,人们以农耕、放牧过活只能勉强满足温饱。”这是曾经的施甸县布朗族聚居区的真实写照。施甸县布朗族聚居区涉及8973人,建档立卡人口2095户8538人。
“贫穷不是宿命,苦熬不如苦干”!如今,在各级党委政府、布朗族群众及云南中烟精准扶贫的共同努力下,施甸布朗族聚居区早已实现了“脱胎换骨”“旧貌换新颜”,布朗族群众在思想观念、经济发展、产业培育、居住环境、生态保护、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奏响电影《布朗山的儿女》布朗山寨跨越基础音符
基础设施是布朗族聚居区最短的短板。水利、电力、道路、文化、医疗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已经完成,极大提升了布朗山乡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增强了发展后劲。其中面对布朗山交通困难,运输困难的现状,在政府的帮助下道路建设展现在影片中。
在拍摄该片中演职人员阵容强大,布朗山的儿女剧本由青年编剧:李霜霜实地采风而撰写,国家一级导演车径行指导,国家著名军旅编剧雷献和担任艺术总监,云南民族电影制片厂厂长赵春明担任总制片人,由邢贵斌、杨佳等人联合策划,青年演员高雅轩李智领衔主演,高雅轩,出生于山东省,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高雅轩主要作品《白雪皑皑》 《三个女人的秘密》 《族魂 》《下海》《我的父亲母亲》《国宝疑云》《我想结婚的时候你在哪》《时间都去哪了》 等等,参加主演团队的还有国家一级演员关新伟、钟小丹和王坤等人,实力派演员王艳辉、艺名(彪哥)在电影《布朗山的儿女》中扮演了布朗山谭龙村的前任老支书,他协助回乡大学生村支书依诺完成了布朗山谭龙村脱贫工作使命。王艳辉出生于:内蒙古海拉尔,毕业于:海拉尔第六高中学校,1996 年进修于: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影视艺术系,他的主要作品有:《党的女儿》《人民的选择》《鸿雁》《我们在一起的31天》《这一道沟那一道梁》《右玉情怀》《突击行动》《失去的年华》等等。
在拍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山体滑坡,取景地车辆进不去等等,在剧组全体人员的不懈努力下,完成了一部民族电影作品《布朗山的儿女》。
奏响布朗山寨绿色音符
产业是脱贫增收的重要抓手。五年来,施甸县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按照“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的思路,建立“政府引导、农民主体、企业带动、协会组织”的产业脱贫模式,形成“一村一品有特色,村村发展户增收”的发展方式,影片中通过村民小组的建立着重表现了政府引导、农民主体、企业带动的产业脱贫模式。
奏响布朗山寨希望音符
影片中,在教育扶贫上,没有进取心的青年岩帕新被支边教师海棠所感化,学习知识,也成为村民小组的主力军,教育有教无类,“不怕眼前山高,只怕心中无路”。
奏响布朗山寨奋斗音符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为彻底转变群众新思想、新思维,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布朗山的儿女》中大学生村官依诺回乡任职,老支书阿旺主动让贤,驻村扶贫干事付贤达鼎力协助,干不干、干什么、如何干?出现问题如何解决、建后如何管理?带领群众思考,让群众说了算,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促进贫困群众从“不愿干”“不会干”转变为“学着干”“争着干”,布朗山乡群众思想观念得到了彻底改变。群众的思想观念逐步转变成为如今的“赶、帮、超”,市场观念、商品意识、积累意识有效提高,良好生活习惯正在逐步养成,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大幅增强,内生动力被激发,如今布朗群众思想观念彻底改变。
布朗族,这个在新中国成立后从原始社会直接迈入社会主义的“直过民族”,第二次迎来了“与各族人民一起同步迈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践行了“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掉队”的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