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云南中华文明研究会举行成立12周年纪念座谈会暨会员表彰总结会。来自哲学、民族、文博、考古、人类、教育、易学、文学、美术、书法等社会各界及其部分会员代表等一百多人参加会议。对该会2008年成立以来的艰辛过程,进行纪念座谈。
随着1999年云南抚仙湖水下遗址的发现,为配合国家“中国文明起源研究课题”的开展,立足于研究这座2.4平方公里的石质建筑,因此追溯人类文明乃至中华民族起源的云南中华文明研究会应运而成立。12年来,该团队为了探索水下可能存在的约数十座水下建筑,至少科学探索了2座石质建筑。这些用于建筑的石头,基本从离抚仙湖东岸600米外的磨盘山搬运而来,这本身就是人工建筑,加上水下一座90米长、63米宽、19米高的五层塔形建筑,及其上面数十处人工使用金属器雕琢的人工文字、符号,一座83米长、顶高3.7米的三角形建筑,及其人工使用金属器雕琢的三角形、菱形石构件、石质人像的五官构件,足以说明水下至少存在两座石质人工建筑。该会从水下建筑研究拓展到人类文明起源的研究,取得的众多明显的研究成果。
纪念座谈会认为,抚仙湖水下遗址科学考察以来,抚仙湖水下遗址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其中初级阶段是2001年6月3日中央电视台多次直播国家水下考古队参与的水下探秘,2006年由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水下探秘”,均立足于探秘阶段,属于猎奇范畴;中级阶段主要通过云南大学考古研究中心主持、由多家部门参与的2007年抚仙湖水下考古调查,这次的主要成果是发现了三角形建筑,人工使用金属器雕琢的人的五官包括耳朵、鼻子、研究、嘴唇等石质部件,将它们组合起来,就是这座石质建筑上面镶嵌的神的头像,加上三角形、菱形石头构件,足以说明这是一座三角形祭坛;高级阶段是2008年成立的云南中华文明研究会,从此抚仙湖水下遗址的研究有了专门的研究会来负责,该会2014年执行完成的云南省文化项目“云南抚仙湖水下遗址科学考察”活动,针对中央电视台两次探秘五层、19米高的塔形建筑进行了全面考察,发现是数十处人工使用金属器雕琢的石质证据。经过比较研究,证实日、月、人组合的雕琢画像,就是天人合一的原始证据,2006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不明符号,其实与甲骨文“易”经之“易”一致,而且日、月、人雕像可以生出易经八卦的数字卦,因而提出“中华易学起源云南”,抚仙湖北岸学术遗址考古发现了用于铸造金属器的石范上,也发现了数字“坎”卦与易经的原始占卜筮法,正好与水下遗址出现的数字易经互相呼应。
云南中华文明研究会以研究抚仙湖水下遗址人工使用金属器雕琢在石质构件上的文字符号和图案为切入点,致力于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问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主要有《人类早期文明研究》《中国学术新证》《中国岩画史论》《伊甸园探秘》《人类文明溯源》《中国文明起源》《抚仙湖水下考古》等17部主要研究成果。
研究会成立后,先后有美国、日本、韩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学者与学会有过学术交流。2010年,黄懿陆以抚仙湖水下遗址出现的文字符号、图案为依据,参照20世纪80年代学术界提出的数字易卦的科研成果,以文献“日月为易”为参考,参加第13届世界易经大会,向26个国家和地区的学者提出“中国易学起源云南”的观点,论文获得大会唯一最高金奖,学术著作《中国文明起源》同时获得金奖。
学会还积极配合福建电视台拍摄了三集电视专题片《江川李家山》、上下两集电视专题片《仙湖谜城》;配合湖南电视台政法频道拍摄的专题片——《抚仙湖水下古城》,分别在福建、湖南和云南电视台播出。学会配合《中国社会科学报》采写了《走进古滇国》的大型报道。
2020年7月9-11日,举办“云南名人讲大理故事”活动。并编印了《云南名人讲大理故事》一书,在大理社会各界引起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