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国内新闻 > 各地新闻>正文

润滇米线,云南米线,是美食,是记忆......

时间:2020-12-13 18:26:24    来源:春城晚报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米线,是云南美食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小吃。凉、烫、卤、炒、汆,每一种做法又有不同的配料搭配,无不体现着云南人对美味的追求。

刚上桌的米线,热气腾腾,米线的爽滑、韧性给食客带来极致的口感;鲜美的高汤、浓郁的浓汤,顺着米线,刺激着食客的味蕾,一口接一口,享受着不同配料带来的新味道。

米线:不为人知的往事

不管是否情愿,生活总在催促我们迈步向前,人们整装,启程,跋涉,落脚,停在哪里,哪里就会燃起灶火。从个体生命的迁徙,到食材的交流运输,从烹调方法的改变,到人生命运的流转,人和食物的匆匆脚步,从来不曾停歇。

关于米线的来历说法有不少,但是现在较为流传的说法有两种。一是说始皇帝嬴政当时挥兵攻打桂林,来自北方的士兵吃不惯南方的米饭,于是怀念起家乡的美食,便有人想到用大米磨成粉,再制成面条的样子,用此来缓解士兵们的思乡之情。第二种说法便是在五胡乱华时期,北方的民众为了躲避战乱,避居南方,但是背井离乡的人终究是难以抑制对故乡的怀念,以大米为原料制作出了类似于面条的食物,也就是米线的雏形。

这两种说法不论哪一种,都说明着中国人对家乡的美食眷恋,那是一种不可磨灭的味道,是藏在记忆深处不可抹去的印记,是家乡留在人们身上的痕迹。如今的云南米线也是这样,润滇米线的创始人李青洪也希望将云南米线带给全国人民,让远在他乡的游子能时刻品尝故乡的味道。

米线:不同食材翻滚着的不同滋味

米线,最为素净,既是简朴的果腹之物,也可以衬托任何食材,容纳万千滋味。云南米线有两种做法,第一种方法是选取大米发酵,在将发酵好的大米磨制成米线,这样的米线被称之为酸浆米线;第二种方法更为直接,是直接吧大米磨成粉,再依靠挤压、摩擦产生的热度使其糊化成形,这样的米线被称之为干浆米线。做米线,米的挑选很重要,润滇米线也深知如何做好米线,因此所挑选的大米都是非常适合做米线的德宏高原籼米,德宏高原籼米做出来的米线口感相比其它大米更佳。

润滇袋装米线,老百姓的放心米线

大多数美食,都是不同食材组合碰撞产生的裂变性奇观。若以人情世故来看食材的相逢,有的是让人叫绝的天作之合,有的是叫人动容的邂逅偶遇,有的是令人击节的相见恨晚。人类活动促成了食物的相聚,食物的离合,也在调动着人类的聚散。西方人称作命运。中国人叫它缘分

寡淡的米线,必须搭配浓烈的高汤才能出彩。小锅米线的之所以是云南人最常吃的一种米线做法,是因为其做法简单,调料、配料普遍。一个特制的紫砂铜锅,加入鲜香美味的高汤,再加入炸酱、韭菜,煮沸之后放入米线,根据自己的口味适当的放入酱油、油辣椒,酸腌菜,一碗小锅米线就做好了。米线爽滑,高汤鲜美,调料足够刺激味觉,让人欲罢不能。

云南人做米线,不讲究固定的搭配,觉得合适的料都可以往里面加,大锅米线做法与小锅米线类似,但是多变的配料就是大锅米线的特点。这样的大锅米线虽然不是典型的米线吃法,却是最随心所欲的吃法,根据自己的喜好搭配出来米线便是最适合自己的米线。

在云南,最出名的莫过于过桥米线了

相传有一个秀才,屡次落榜,然其不自弃,其妻亦是支持夫君。秀才为了能高中,到了湖中的小屋中废寝忘食的读书,因此妻子每天要走过一个桥给夫君送吃食。食物与时间一样不待人,妻子为了能让秀才吃上一口热食,费尽心思,尝试了各种方法,终有一天她发现热鸡油配上陶土锅能保持汤的温度,于是妻子此后是到了小屋时,等秀才快要吃饭了才将米线、蔬菜、肉片放在热鸡汤中烫熟,秀才也能吃上热腾腾的美食。

后来秀才高中,进入官场,离家多年,归来之时,却早已物是人非,为他煮米线的佳人已不在。秀才思念妻子,又见路边的米线摊,于是向摊主询问能否自己做一碗米线,摊主允许,秀才模仿当年妻子的做法,做了一碗米线,众人品尝过后皆为之称妙,询问其名,秀才日:彼时我在桥的这边,她在桥的那边,她做于我食,是为过桥米线。此后有人也照此做法,在不断加以改进,就成了现在的过桥米线。

我们的祖先善于在自然中寻觅滋味,来装点自己的美食。在云南,叫润滇的企业不止一家,但润滇米线却只此一家,做餐饮若真能润泽百家,便是尽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生活水平日渐提高的今天,放心健康的食品是老百姓最期待的。



米线:润泽百家,云南记忆中的味道

有一千双手,就有一千种味道。中国烹饪无比神秘,难以复制。从深山到闹市,厨艺的传授仍然遵循口耳相传,心领神会的传统方式。祖先的智慧,家族的秘密,师徒的心诀,食客的领悟,美味的每一个瞬间,无不用心创造。

每一个云南人,从外地回乡,总是忍不住想要去吃一碗米线,在云南,吃米线不叫,而称之为是方言,是云南人表达自己情感的最好方式,归乡的云南人回家之后说一句走,去甩米线,一碗米线入肚,对家乡的思念也都入了肚,进入身体的每一个角落。

千百年来,食物就这样随着人们的脚步,不停迁徙,不断流变,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