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低碳生态 江西书写绿色发展绚丽答卷
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
◎本报记者 寇 勇
仲春时节,走进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文峰乡柯树塘,吐着新绿的小草和英姿勃发的松林铺满了一座座山包,山包间成片的光伏发电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很难想象,这6平方公里区域曾经是废弃矿山,惨不忍睹。
无独有偶,在350公里外的抚州市南城县上唐镇,一座纤尘不染的现代化企业包裹在青山绿水间,人们同样难以将之与年产熟料150万吨、水泥100万吨的传统水泥企业联系在一起。因为,这里的每一个生产环节,都坚守循环利用、绿色低碳、安全环保的技术应用。
来自江西省生态环境厅的数据显示,“十三五”前四年,江西全省碳强度累计下降20.48%、提前完成下降19.5%的目标任务。不仅如此,在大型活动中累计开展碳中和10次,使用江西本省林业碳汇抵消碳排放5900吨,碳中和抵消量位居全国第一。
“三同治”与“生态+”
“想想过去灰尘漫天真是造孽,看看现在空气香甜体健身康。”每逢有人前来果园游玩参观,性格开朗的韩先林都要重复他自编的顺口溜。
老韩曾经是江西赣县阳埠乡的一个矿老板,6年前在政府统筹规划和科技特派员的帮助下,他在300多亩废弃的稀土尾矿上种植脐橙和沙田柚进行生态修复,如今进入盛果期的果园每年给他带来纯收入超过80万元。“当年开山挖矿,如今种树栽果,不仅环境好了,收入也不低。”他感慨地说。
江西赣南有“稀土王国”和“世界钨都”之称,由于历史原因,2012年之前,赣南全域涉及废弃稀土矿山302个,被破坏的山林面积达97.34平方公里。与此同时,赣南又是我国南方丘陵山地生态重要屏障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其水源涵养和水质净化功能对江西省和珠三角区域都有重要的意义。
“十三五”伊始,在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下,赣州市痛定思痛,以“刮骨疗伤”的勇气,将废弃矿山治理与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修复融为一体,开始了一场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旗帜的低碳经济保卫战。
通过科学规划设计,在全国率先设立生态执法局“组团攻坚”的基础上,赣州市与国内数十家科研团队展开合作,开发应用多种研究成果,坚持“山上山下同治、地上地下同治、流域上下游同治”的综合治理模式,立足中央苏区与扶贫攻坚区等区域特点,积极探索“生态+旅游”“生态+产业”等发展模式,一座座废弃矿山开始了点“绿”成“金”的绿色蝶变。仅以寻乌县为例,2020年全县废弃矿山植被覆盖率由10.2%提升至95%,其中“生态+光伏”年收入便达3970万元。
从120公斤到1200公斤
“2007年我们入行时,光伏发电行业平均成本高达每瓦60元,折算成度电成本高达3元左右,是火电成本的约10倍。在当时,光伏电力是名副其实的‘奢侈品’,老百姓很难用得起,换句话说,持续降低成本是光伏的生命线。”赛维集团技术研究院经理李建敏说。
降低光伏产业链成本的重要环节之一,是不断做大硅锭,使得单位硅锭耗能持续下降。自21世纪初以来,我国光伏行业及其铸锭炉设备发展迅猛,单炉产量从120公斤,到450公斤、660公斤。
2013年11月,以赛维为依托单位组建的国家光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通过了科技部验收,此后,在光伏装备创新的征途中,这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犹如一匹奋力扬蹄的“黑马”。
2020年12月,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陈仙辉团队和赛维技术团队合作研制的世界首个旋式铸造单晶炉成功问世,其全单晶出材率达56.8%,单炉硅锭重量可达1200公斤。经测算,相比传统直拉单晶工艺,旋式铸造单晶炉制造的单晶成本大幅降低20%,耗能也仅为前者的23%。简而言之,2019年我国单晶硅产量23.8万吨,如果全部换成旋式铸造单晶炉来生产,那么可以再减少38.3亿公斤碳排放。
光伏装备技术和硅晶体生长技术的颠覆性改变,在折射出中国光伏降本艰辛之路的同时,对光伏高质量发展和光伏发电的普及应用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要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的重大机遇,把握全球光伏产业发展趋势,加快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的研发应用,切实把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最大增量,为加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贡献。”3月19日,江西省省长易炼红在赛维集团调研时如是强调。
把生态特色做“特”、把企业优势做“优”。从赣州全国首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到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创新传承试验区;从国家首批生态文明试验区,到风起云涌的“两山理论”践行浪潮,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窗口期,赣鄱大地正在以抓铁留痕的姿态,书写低碳经济的绚丽答卷。
责任编辑:梁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