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国内新闻 > 各地新闻>正文

非遗 | 文水县郑家庄灯影戏

时间:2019-08-16 15:41:04    来源: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郑家庄灯影戏是皮影戏,起源于明代,已有400多年历史。经过多年的发展传承,通过表演本土特色的皮腔曲调,逐步形成一种具有独特地方风格的民间艺术。

清末时,因地方官府禁演影戏,导致文水灯影戏行业衰落。民国初,邢云贵(艺名狗大王)创建了“郑家庄灯影班”,文水灯影戏再度兴起,但因兵荒马乱,后灯影班解体。解放后,由于人民政府的重视,文水灯影戏重新活跃起来。1948年,郑家庄成立新郑剧团(文水县晋剧团前身)。“文革”时,灯影艺术再次遭受冷遇。1978年,在文水县文化馆的支持下,郑家庄灯影艺人马伯礼重组“郑家庄灯影班”,使这一濒危剧种得以延续。2013年,被文水县认定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6年,“文水县佰礼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成立,标志着郑家庄灯影戏开始走上产业化的道路。2017年,郑家庄灯影戏入选吕梁市第九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郑家庄灯影戏  《傲雪红梅刘胡兰》

郑家庄灯影戏集文学、音乐、美术、表演为一体,她博采众长,在剧本创作、唱腔伴奏、皮偶制作、表演风格等方面都独具文水特色。

郑家庄灯影戏吸收了“碗碗腔”和文水“狄青花儿鼓”、“福胜锣鼓”、“混秧歌”、“三弦书”、“跌杂则”以及晋剧中路梆子的艺术风格,形成独树一帜的板式唱腔,分四种:平板、流水、介板、滚白。乐器主要有:胡琴、二胡、鼓子、阴阳板、马锣、小鼓、铙钹、梆子、碰钟等。胡琴、阴阳板、碰钟则是郑家庄灯影戏别具一格的乐器。

山西灯影戏分为纸窗灯影戏(采用麻纸糊窗作舞台)和纱窗灯影戏(采用白纱蒙窗作舞台),郑家庄灯影戏属纱窗灯影戏。相比纸窗,纱窗不易损坏、透光性好,表演突破性提高。因此,郑家庄灯影戏影像清晰、立体感强。

 

郑家庄皮影用由驴皮或牛皮、羊皮经刮制、描样、雕镂、着色、烫平、订缀而成,灯影戏表演时,由演员在白色幕布之后,操纵各式各样的平面人偶,通过灯光投影到白幕之上,并配之以打击乐和管弦乐,伴之以唱腔、道白,让观众隔着幕布欣赏到有声有色的戏剧故事,具有浓郁的地方气息。因戏中的平面人偶以及布景、道具等均是民间艺人通过手工雕刻彩绘而成的皮制品,故名“皮影戏”。

皮偶和道具借鉴了文水民间剪纸的艺术特点,风格大方,手法夸张。人物造型逼真,玲珑剔透,主竿安于肩部,更便于操作;布景道具刻工精细,色彩华丽。

郑家庄灯影戏班由半农半艺的民间艺人组成。其中,操耍皮偶的称为“前窗”,乐队俗称“后场”,艺人们都有操纵皮偶、乐器伴奏和唱念做打同时兼顾的本领。

唱词道白归韵以文水方言为主,吐字清晰,琅琅上口。演出时,前窗将皮偶紧贴屏幕,通过皮偶肩部的一根竹签支撑其全身,再操作皮偶双手处的两根签子,使其表演各种动作,同时兼顾说唱。后场吹拉弹唱、插科打诨。还专门设立了一名司唱,专注于演唱剧目。

郑家庄灯影戏多年来不断扩大知名度,加强非遗保护力度,传承非遗文化,使得这一非遗项目大放异彩,《傲雪红梅刘胡兰》、《平南蛮》、《赶考》、《花园会》、《武松打虎》等一出出脍炙人口的精彩剧目,声情并茂,动人心弦,让大家感受到了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灯影戏精彩视频

郑家庄灯影戏  《赶考》

郑家庄灯影戏  《花园会》

 

摄影摄像:李甲刚  

拍摄地点:文水县宋家庄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