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国内新闻 > 热点评论>正文

延续文脉,让乡情有归途

时间:2018-06-19 14:14:27    来源: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推动乡村振兴,事关国计民生。广袤乡村,积淀着千百年的农耕文化,浓缩了中华文明的变迁历史。费孝通先生曾言,泥土是乡人的生命。乡愁对于中国人来说,是绵延一生的文化记忆。乡愁在,人生尚有来处;记忆在,乡情仍有归途。然而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着城市化进程,乡村被围上了钢筋混凝土的藩篱。与之相伴的,是文化生活在城市中愈发丰富,而在乡村里日渐贫瘠。

  这种鲜明的对比,一方面是因为乡村文化设施的匮乏,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大量的乡村文化资源没能被激活和转化。要破解难题,首先就要通过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推动乡村文化脱贫。加强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要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互联网背景下的新兴文化消费形式,因地制宜地通过一系列针对性措施丰富乡村地区文化设施,让乡村文化生活迸发新的生命力。随着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乡村旅游的文化附加值提升,文化发展的经济附加值凸显,成为了乡村经济振兴的新契机。通过利用乡村良好的生态人文环境和各地区不同的文化内涵,以文旅融合为契机提振乡村文化经济,是重塑乡村产业业态、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此外,要用创意激活乡村文化资源的活力,让沉睡的文化资源成为闪动的文化资本,是乡村振兴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国内涌现出不少特色乡村,共通之处在于其乡村再造、转型升级都是利用了对乡村文化资源的创意提炼和转化。

  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与日常生活的融合,离不开有滋有味的乡人生活。从这一点来看,乡村文脉的传承和创新,显得格外重要。除了“物质”的乡村,乡风乡俗、家规家训、民俗技艺,都是乡土环境孕育的民间瑰宝,是乡村文脉的现实体现。传承文脉,既要做好乡村文物遗迹等实体建筑的保护,也要做好乡风乡俗等精神寄托的维系,让乡村文脉不被飞速发展的现代化进程冲淡历史痕迹,仍保有时间的色彩、人情的温度,让乡村振兴有“面子”也有“里子”。

  时间在变、乡土再造刹那间,空间在变、乡村旧貌换新颜,但总有些温情脉脉的文化记忆与乡愁追思不变,这些由乡土、乡情、乡愁凝聚的文化力量,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

  (作者为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