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2月20日电 (记者 孙自法)“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及时发布病毒数据更该是我们的道义和责任。希望学术界能够促进数据的传播与共享,避免不必要的发布延误。”
中国科学院官方微信20日下午发布了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研究员、《国家科学评论》生命科学评审组长吴仲义和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学术主任、《国家科学评论》执行主编蒲慕明的上述共同呼吁。
这两位知名专家表示,鉴于当前疫情的严峻形势,选择不公开病毒相关的数据有悖科研道德。应对数据发布,国内已经建立一些开放数据库或开放数据分析平台以及学术期刊,应该采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促进数据发表。
“胡萝卜”方面,他们建议期刊接收发表初步处理的组学数据,更进一步,基于先期提交的数据完善的分析结果(即便没有新的数据产出),也应该随后继续接收。“大棒”方面,期刊应当对那些隐瞒公共卫生安全数据的论文严肃对待,拒绝发表这种不道德学术行为的研究。“正如不符合动物实验伦理的研究无可转圜地拒稿,隐瞒对公共卫生安全至关重要数据的行为,业内更应该秉持零容忍的态度”。
吴仲义和蒲慕明说,2020年伊始,由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席卷全国。两周前,疫情日益严峻,他们曾呼吁同行,将此病毒的基因组数据尽快公开,因为这些数据对全球公共卫生安全有重大意义,国际学术界也通过不同渠道紧急敦促数据共享。然而事与愿违,需求越来越迫切,而国内数据的发布却非常缓慢。“现在,我们再次呼吁加快新冠病毒的数据发布速度。基于专家初步分析病毒进化的结果,我们有更充分的理由重复前述倡议”。
目前,病毒在人群中进化的初步分析仅能基于有限的公共数据,截至2月10日,共有55条新冠病毒基因组可公开获取。其中,在1月22日以前获取的31份测序数据几乎全部来自于中国(仅有1例来自于美国),然而1月22日以后,余下的24份数据一律源于境外。“数据背景的断层,使我们很难在时间与地理上找到连续的规律。数据不规范公开的趋势彰显了学术界的矛盾”。
他们指出,新发布的数据主要来自于国外而不是疫情严重的国内,关于测序数据是否应该公开发布和自由获取,在国内网络上颇有争论,根源在于如何保护研究贡献、影响知识产权。研究人员对“高分期刊”过度看重的不良风气,在这次疫情里已显示不仅仅是学术圈内的问题,扣留数据通常不会干扰社会的正常运行,但在当前的危急情形下,影响会严重而深远。的确,第一批发布病毒序列的论文阐明病毒有人传人的可能,但是没及时告知社会。未来回顾这次疫情,这几天的延迟可能是关键。
这两位专家提醒,虽然看起来病毒似乎进化迟缓,但是有一些信号不能掉以轻心:首先,大部分的氨基酸序列突变都出现在近期国外报道的数据中,隐示病毒也许正进化中;其次,8个氨基酸序列突变成簇出现,一个突变似乎促进另一个突变的发生;第三,尤其需要警惕的是位于病毒ORF8基因中28144位点上的突变。这样的跃变看起来很惊人,但样本数量不够大,统计学上未必可靠,还需要更多的数据来查清楚这个突变是否是个危险讯号。
最坏的可能性是,经历了两个月的“慢进化”模式之后,新冠病毒“摸索”出进化的途径,开始蠢蠢欲动。SARS病毒进化的第一阶段也恰好是两个月。前述推测不确定性都很高,因为样本数实在不够大,“只有完整并及时地发布数据,才有可能尘埃落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