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报网7月17日讯 在我上大学的时候,听说深受读者欢迎的郑州晚报是李宝光领导复刊的,配备领导班子,给记者做报告,支持郑州晚报开展舆论监督等等,所以李宝光的名字给我印象很深。我大学毕业后就在郑州晚报工作,后来工作各地,还兼编一家书画类杂志。近些年,我采访了许多人和她自己,她虽然进入耄耋之年,但很健谈。李宝光给我的总体印象是,她是一个为国为民的优秀领导干部。她还是一个名副其实、热爱生活的文化人,她擅长诗词楹联,从她的诗、词、曲、楹联作品中我们聆听到了一个女战士爱国热血的奔流声;她热衷书画创作,陶冶情操,涵养身心,磨练意志,净化心灵。她的书画作品流露出她敬业乐艺、律己、廉洁、为国为民的真实情感;她在古稀之年积极筹建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向全世界传播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李宝光的创作激情是充沛的,无论是在烽火连天的战争时代,即便是深入基层下乡调研的闲暇,还是出差开会的异国他乡,她总愿意激扬文字抒发情怀。
李宝光自幼勤奋好学,在她上小学时,无论月考、期考多是名列榜首,而后以第一名考入保定职业中专,几天后又以第一名考入保定女师。15岁时突发“七七事变”,她毅然弃笔从戎,投身抗日斗争,“烽烟战火炼青春”,辗转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做妇女抗日工作。
在那抗日战争时期和艰苦建设时期,她的诗作感人至深,具有强烈的震撼力,把那紧张繁重的危险环境和你死我活的斗争生活体现得淋漓尽致。1942年的她在诗歌里这样写到:“不怕沉沉黑夜在敌人碉堡边潜行/不怕在敌人统治的‘爱护村’做抗日工作/巧穿敌人封锁线/智躲敌人搜索/处处有老乡保护我/有老乡就有我。”对当时她抗日的勇敢、机智和富于牺牲精神,描述的多么逼真,实在令人钦佩。
全国解放后,1952年之前,她在河南省和中南大区妇联会工作,后来任中共中央妇委委员,全国妇联党组成员,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副主席。“四清”下乡两年,下乡调查和蹲点每年不少于三四个月,有两年春节加班未能回家,忙碌可想而知,真是“难得浮生半日闲”。
1981年郑州大旱,李宝光时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郑州市委第一书记,还兼全国妇联副主席(至1983年),她与上万百姓一起抗旱,并创作一首《抗旱歌》:“君不见/古代尚有雄心移山者/今朝岂无壮志引水人/君不见/铁锨落处溪流滚/汗珠滴下玉泉喷/……/伟哉!炎风烈日何所惧/旋转乾坤赖吾人。”她在感言中有这么两句:“若是跪求能得雨,省委书记也信神”。寥寥数字,把求雨的焦虑和做公仆的亲民心结跃然纸上。期间,她还创作了一首异曲同工的《战黄河·小曲》:哪怕它“牛肚皮” /颤颤悠悠,悠悠颤颤/哪怕它“芝麻酱” /泥和水,水和泥/混成一体/哪怕它杂草拌胶泥/铁锨如飞,小车如梭/挥汗如雨,胜顽敌。言情叙事,以白描写生,曲尽其妙,读之悦耳动听,绝对是一流的好诗。
1983年她在新西兰写了一首《异国望月》:“相知故乡月,伴我异国游。山川越万里,跨过南北球。初行圆如镜,而今瘦若钩。念尔旅途苦,感君不需酬。明日乘风去,同回我神州。”读者想想,月伴万里,跨地球南北,奇想乘风携月回国,这种浪漫诗情是全新的。
时光匆匆,岁月蹉跎。叹老、嗟老是诗人永恒的主题。如李白的“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王羲之在《兰亭序》提到:“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而她的诗歌《老否歌》,一反其意,从个人之老到万物之老及宇宙之老,层层深入,从“人生易老天难老”起句,回答了三个问题“老了也好”,“难老也好”,“老否都好”,像一个哲学家用诗的语言回答了一个困惑人类的大难题。
“历尽艰辛求解放,不为功名”、“皓首仍添绵薄力,勿负余生”、“奉献无私心并力,勿忧!莫问自身沉与浮”,这些词句,正是她回首往事时的内心真情流露。
关于诗歌,见仁见智,古今人士讨论很多,但一首好诗,必须是诵如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震,观之阴霾尽散,讲之剥茧抽丝,这四条是公认的。
后来李宝光将一些有感而发的诗词曲,公之报刊,随之她又选出几十篇作品,出版了《李宝光诗词楹联作品集》,各地反应甚佳,部分诗词作品被选入《当代五十家女诗人佳作选》。
黄河游览区的王仁民执著于筹建炎黄二帝巨型塑像。后来他找到李宝光帮忙,李宝光带他去见了许多领导同志,1988年12月21日,炎黄二帝巨塑筹委会在北京成立,在此基础上筹办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1991年5月10日,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成立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李瑞环亲自到会并即席讲话,薄一波任名誉会长,名誉会长还有李政道和杨振宁等,周谷城担任会长,萧克任执行会长,各界知名人士有500多人参加。第二届会长萧克、费孝通、程思远等本着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宗旨,高举爱国团结的大旗,开展了大量以学术研究为主的多种形式的活动,特别是李宝光首先提出并获得大家赞同而创办的“21世纪中华文化世界论坛”,在海内外受到广泛好评。
李宝光担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又是法人代表,主持负责研究会的各项工作,由萧克会长担任主编的《中华文化通志》百卷巨著,曾被作为国礼赠给美国著名的图书馆;研究会组织编辑出版的有《炎黄汇典》丛书、《炎黄文化研究》学术期刊和《炎黄春秋》月刊;研究会举办了许多学术研讨、书画展览等活动,在海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
李宝光自幼酷爱书画艺术,一直以书画结缘,和书画家广交朋友。1983年,李宝光退居二线。“无官一身轻”。退休后的她开始热衷于书画艺术创作。在河南,她向陈天然、张海、李自强、唐玉润、郝石林、宋晓东、宋华平、李强、胡秋萍、开映月等书画家切磋学习。在北京,她多次到卢光照、秦岭云、汤文选、沈鹏等几位大师家中拜访、观摩并请教,还得到姚俊卿书法大家的指点。她筹办成立中华炎黄书画院和炎黄女子诗书画家联谊中心,请尹瘦石(已故)、王琦先后任院长,沈鹏、王学仲、林凡等几位书画名家任副院长,她自己任院务顾问兼联谊中心理事长,在院务方面具体负责组织工作,热心为书画家服务。
1990年,李宝光结识了一个名叫王鉴的年轻女教师,绘画方面很有才华,崇尚黄宾虹的大家风范。为了学艺,她主动给中央民族学院的两个教授做家务服务劳动,实际就是保姆身份。后来,她创作了许多优秀作品。一次,某教授与她在中央美术馆举办联展,书画界许多书画名家前往,黄胄等人对王鉴的作品给予相当高的评价,甚至有人说她的水平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王鉴给李宝光留了一幅画作,后来离京回了四川老家,李宝光便与她失去了联系。李宝光对王鉴留下的画作很感兴趣,并精心仿画这幅焦墨山水。有一次,她兴之所至,一天就画了十多幅,不知疲劳,连她自己也说不清是为什么有这样的艺术追求。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和现任河南书法家协会主席宋华平等人在李宝光家一次拜访时,欣赏完她一幅幅画作后,都认为李宝光的作品在王鉴画风基础上有创新,有自己的风格。“画无常工,以似为工。学无常师,以真为师”,李宝光证明了白居易的这句画论。
读书养气,书道养性。谦虚好学的李宝光虚心咨询了一些书法名家,开始从颜真卿《多宝塔碑》、《颜勤礼碑》临摹楷书练起,而她本身就练习过硬笔书法,经过一段的楷书临池,又开始临摹王羲之《兰亭序》和文征明等人的作品。许多人均为其坚韧不拔、临池不辍的精神所折服。后来,中国书画函授大学首任校长张超和继任校长张道容知道李宝光喜欢书法,非常高兴地送去学校的教材《书法讲义》,里面有古代书法大家和近代书法名家的临帖作品,再加上书法名家的讲义,对于李宝光来说,如鱼得水,其乐融融,为传统书法上下求索。
李宝光虽已八十九岁的高龄,但是她精神矍铄,心态非常年轻,她还鼓励老伴刘杰也练习书法,享受书法给人带来赏心悦目的情趣。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以及原主席沈鹏先生均评价刘杰的书法苍劲洗练,力透纸背,已达人书俱老境界。张海高兴地批准李宝光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
“学问深时意气平”。李宝光襟怀大度,淡泊名利,平易近人。凡是有人开口要她的作品,决不会让人失望,有求必应,从来没有想到过要收润笔费。用她自己话说:我又不是书法名家,书法只是我生活中的一种乐趣罢了。
真是太谦虚了。在我的采访中,她绝少谈她的奖项和别人的赞誉。近年来,我采访了认识她的老干部、诗人、书画家,才写成了这篇访问记,让更多的人来关注李宝光,学习李宝光,研究李宝光,使宝光永远璀璨。
【李宝光简介】李宝光,女,1922年出生,河北完县(现改名顺平县)人。1937年参加革命,1938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历任完县妇女救国会宣传部长,北岳区抗日联合会妇女部部长,晋察冀边区妇联会主任,涞水县县委副书记、县基干队副政委,石家庄市教育局副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河南省妇女联合会主任,中南局妇联筹委会秘书长兼组织部长,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全国妇联副主席,河南省委副书记兼郑州市委第一书记。1983年退居二线,任中共河南省顾问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外经外事外资领导小组顾问、对外科技交流中心顾问,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常务顾问,黄帝陵基金会顾问,中国老区促进会副会长等多项职务。曾当选中共八大、十二大代表,第三、六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七、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获“黄帝故里文化荣誉奖”等。
作者王松兴与原河南省省委书记刘杰(右)、李宝光(左)夫妇在一起
责任编辑:王松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