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深入实施,药食同源产业迎来发展新机遇。在今年两会的热烈讨论中,药食同源作为传统中医药文化与饮食文化的瑰宝,愈发凸显其重要地位。国家对药食同源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为中医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与方向。全国人大代表张伯礼,蔡金钗、司富春、石聚彬等分别提出推进药食同源产业健康发展的建议,呼吁通过加强产学研合作、完善监管体系及普及科学认知,进一步释放产业潜力,助力全民健康战略落地。
全国人大代表提出推进药食同源产业健康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蔡金钗提出推进药食同源产业健康发展的建议,这一建议得到广泛关注。当前,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深入实施,国民健康意识提升,对药食同源产品需求增长,但产业面临基础研究不足、消费认知不清等问题。对此,国家鼓励产学研平台建设,加大对药食同源领域产学研平台的支持力度,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 ,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搭建信息共享平台等措施,激励科研投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建立药食同源产品标准体系,包括原料标准、生产工艺标准、质量标准等,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为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
药食同源产品生产标准出台
为了进一步推动药食同源产品标准体系的建设,河南省健康产业发展研究会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组织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省标准化研究院、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江苏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河南大学药学院、郑州牧业经济学院、河南省医药科学研究院、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焦作市中站区科协、怀山堂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健康产业发展研究会秘书处、郑州大学药食健康研究院、仲景中医药产业研究院、河南普济圣药业有限公司、怀帮保和堂国医馆有限公司、黄河科技学院、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河南进程健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河南汉方药业有限公司等21家单位的专家苗明三、郭敬东、郭向前、李瑜、刘晓永、张红印、张华、李家寅、郭水欢、申晓晔、曲姗姗、康明轩、练岚、秦广雍、李建军、程铁峰、郭 凌、郭黎莉、王志亮、王秀萍、郭潇潇、王亚飞、李国辉、赵喜亭、邵同先共同起草的T/HNJK 01—2025《药食同源产品生产技术规范》团体标准,经过半年多的论证、立项、起草、线上线下征询、反复修改、评审等多个环节形成,于2025年2月25日在全国团体标准信息平台发布,2025年3月25日起正式实施。标准分为前言、术语和定义、加工工艺要求、生产加工过程卫生要求、配方要求、技术要求、厂房和车间、企业人员与培训、检验规则、检验标签包装运输和贮存。整个标准的起草、制定过程得到了业内专家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为后疫情时代高举中华民族优秀中医药传统,大力发展中医非药物疗法,弘扬药食同源文化精髓,推广食养食疗的健康生活方式,助力全民健康注入了新的活力。
该标准的实施,健全了药食同源产品生产标准体系,也为食品行业产品更新换代迎来全新发展机遇。
药食同源理念根植于中医药文化
目前,药食同源产业契合消费升级趋势,具有巨大市场潜力,但由于目前面临研发创新不足,从中医发展方向而言,药食同源的重视进一步推动中医“治未病”理念的普及。中医素有“药食同源”之说,饮食与医药同源,许多食物兼具药用价值,能在日常饮食中起到预防疾病、调理身体的作用。
国家积极推广融入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健康工作和生活方式,药食同源产品作为载体,将中医预防思想融入百姓日常生活,让人们通过合理饮食达到保健和防病目的,降低医疗费用,实现健康多赢。
药食同源理念根植于中医药文化,许多天然食物兼具药用价值,近年来市场需求持续增长。在中医药传承创新方面,药食同源为其提供新思路,在挖掘传统药食同源理论与实践经验,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其组分、机制、功效评价等,加强多学科交叉,推进中医药理论创新,开展基于古代经典名方、名老中医经验方等中药新药研发时,可借鉴药食同源理念,开发更安全、有效的产品,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团体标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优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国家标准委民政部《团体标准管理规定》,奠定了团体标准的法律地位。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模式、新事物层出不穷。因团体标准制定灵活、周期短,时效性强等特点,能对市场变化与创新快速做出反应。在科技前沿领域开展团体标准的研制,有利于促进产学研融合,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和走向市场的步伐,从而激发创新主体和市场主体的创新积极性。
通过制定、实施团体标准,能有效的整合各个企业的资源和研发力量,促进优化上下游资源形成产业链,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激发创新积极性,助力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团体标准必将成为中国标准化的主流
团体标准诞生于市场经济和改革新常态的沃土,作作为我国标准体制改革的方向,其与生俱来的实用性、市场贴合性决定了其支撑我国标准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独特使命,必将在促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引领性支撑性的作用。
团体标准是国家标准法确定的国家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药食同源产品生产技术规范》团体标准,是由河南省健康产业发展研究会联合21家单位专家共同起草的我国首部关于药食同源产品生产的规范性文件,并于2025年3月25日起正式实施。
本标准适用于以食药同源物质为原料生产的产品,为企业生产药食同源食品提供参考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二条,食品生产和加工、食品销售和餐饮服务等活动均应遵守该法,药食同源产品作为食品的一部分,其生产和经营同样受到此法的约束。企业需密切关注《保健食品原料目录》和《既是食品优势中药材的物质》公告目录动态,避免使用禁用成分(如马兜铃酸)。
中国药食同源产品出口额年均增长15%,但需突破欧美市场的“成分认证壁垒”。企业可通过国际合作(如中欧联合研发)推动标准互认。
虽然目前无法直接提供2025年的具体政策细节,但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安全关注度的提升,药食同源产品的监管将更加严格。未来政策可能会进一步细化药食同源产品的分类管理,明确不同类别产品的生产、经营和使用规范。同时,政府可能会加大对药食同源产品的科研投入,推动产品创新和技术升级,以满足市场需求和提升产业竞争力。
目前,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驱动下,药食同源行业正从粗放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企业需以科研为矛、品控为盾,在细分领域打造差异化优势。而对消费者而言,“食药融合”不仅是一种消费选择,更是健康生活方式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