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报网南阳9月15日讯(记者:贾元武):今年(2020年),镇平广播电视台、镇平融媒体中心举办了为期半年的“诗词大会”,非常好。今年的教师节,在全县教育大会上,镇平县人民政府县长艾进德同志又提出:要打造“书香镇平”。非常好,“书香镇平”,这个提法非常好。
大家都知道“文化是灵魂”这个道理。是的,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一个单位的灵魂。一个没有灵魂的地方、企事业单位是没有活力的,只是空壳而已,只是架子而已。
比如,我们镇平县号称“玉雕之乡”,我们经常说“玉文化”这个词,但究竟什么是镇平的玉文化?究竟哪几个字?哪几个词能代表玉文化?哪一段话是玉文化的高度精炼概括?截至目前,很遗憾,没有。“玉文化”在我们镇平人的口中,只是个“概念”“噱头”“辞藻”“口号”而已。说明,在玉雕产业方面,我们没有“魂”。因此,未来玉雕发展之路,我们不知道怎么走。
再比如,张玉滚老师是我们镇平的名片,张老师精神的高度精炼概括是两个字“坚守”,就这两个字高度概括了张老师“清贫、坚持、守望”大山18年的艰难经历。但再回到“玉文化”,究竟用哪几个字来概括呢?谁来说说。是传承,还是弘扬,还是发展,还是抄袭,还是互害,还是没落。至今,未发现耀眼之处,倒是滑坡、没落开始显现。关于玉雕和玉文化,有很多话要说,但,-----,还是搁着吧。
这次镇平县举办的诗词大会,艾县长提出的书香镇平,倒是让眼前一亮一下。镇平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县置,不能没有魂,这个“魂”在哪里?需要我们去寻找发现。这个“魂”不在玉雕里,不在金鱼里,不在玉兰里,不在地毯里,这些都是“昙花”。都是特定时期里的“一个阶段”。这个“魂”在哪里?就在我们眼前的“红色基因里”,“将军故里”“将军文化”“红色基因”就是我们镇平的“魂”。“魂”如何传承延续,当然得靠“书香镇平”和“诗词文化”来传承了。古往今来,多少“文化魂”不是靠诗词文化来传承下来的。就镇平县,谁能忘掉元好问“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的诗句呢?!这就是传承。
在书香中浸淫文化,在文化中散发书香,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文化品位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但不要因为它的长期性就忽视了它的发展,这是短视行为。从长远看,文化比经济重要,文化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但经济不一定促进文化的发展。为什么有的地方经济大发展了,但文化品位、道德精神却滑坡了呢?这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一个家庭如此,一个地区如此,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精美的诗句能激励人的斗志,能让人徜徉在梦境般的美好中。比如,宋代赵恒的:“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清代袁枚的“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元代翁森的“山光拂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宋代朱熹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晋代陶渊明的“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宋代陆九渊的“读书切忌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细商量。”这些充满着浓浓文化味的古人诗句,无不散发着浓浓的书香。徜徉在这些诗句当中,你是否能感受到未来“书香镇平”带来的悠悠惬意。这才是文化的海洋,这才是镇平原来和未来的味道,这才对得起镇平首任县令元好问。
我们再来回味下元好问的:清平乐 ,罢镇平归西山草堂,“垂杨小渡。处处归鞍驻。八十田翁良愧汝。把酒千言万语。细侯竹马相从。笑渠奔走儿童。十里村箫社鼓,依然傀儡棚中。”读着这些诗句,你是否觉得置身于乡野田园美景中呢?
未来的“书香镇平”,希望达到这个境界。未来的镇平,希望有“红色文化魂”的存在。一个地方,经济要发展,品味要上升,方向要准确,一定要有“魂”。(贾元武 写于2020年9月10日 )
贾元武 资深媒体人 评论人 国家注册编辑记者 中级编辑记者职称 高级摄影师 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南阳市摄影家协会会员 镇平县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 镇平县政协文化文史研究员 镇平县玉文化与传播协会理事 镇平县微爱协会、社区志愿者协会、爱心协会、自行车运动协会、葫芦丝协会等名誉会长 《睛彩镇平》主编 镇平县广播电视台、镇平县融媒体中心工作。
责任编辑:王泽涛 王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