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报网河南讯(杨贵良 巴明星文/图)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科学知识,推进农村移风易俗,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河南省鲁山县王振一,为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切实提升农民精神风貌,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推动乡风民风美起来、人居环境美起来、文化生活美起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良好的文化条件。他先后投资三千六百多万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用思想之光照亮乡村文明路。
位于鲁山县西南部的四棵树乡平沟村,这里风景秀美,且有世界树王。据史书记载:“鲁邑西南偏山坳之间,旧有文殊庵俺窟沱寺,白云为藩,青嶂为屏,绿竹映阶,银杏封宇,即古之丹邱殊林无以过之”。五株老银杏树,号称世界树王,皆高达三四十米,胸围可达五六米,树龄接近三千年。五棵2800岁的古银杏树,前三后二,三雌二雄,整个银杏群虬枝盘错,枝叶相连,郁郁葱葱,遮天蔽日,由于五棵树造型独特,被李世民加封为“银杏之王”。成为当地一道特别的风景。
王振一为打造人居美丽环境,给人们一个休闲观光的好去处,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打造这一观光旅游景点,不收门票,来往人吃饭和住宿不收费,崇尚科学,不准抽签算卦、搞迷信活动。不但给当地居民创造了就业机会,还拉动了餐饮、住宿、特农产品的大发展。使辖车场、合庄、代坪等12个村的村民受益。村民朱广民说:“自景点对外开放以来,日接待游客200人以上,如遇节假日,人数更多,游客们在这里饮山泉水,听天籁之音,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恩赐;物我两忘,与自然融合。自然是心旷神怡,其喜洋洋者矣。这里是一片净土,这里是世外桃源,这里可以修身养性,德化人心,净化心灵。”
王振一不但如此,对宗祠文化颇有研究。说起宗祠文化,他如黄河决堤滔滔不绝地说:“传统中国人对于宗祠的感情,朴素、淳厚,无可扼制,无法割裂。无疑,宗祠是传统中国人心中血缘崇拜的圣殿,是灵魂皈依所在。是宗族血脉所系,也是宗族盛衰的标志。兴旺的家族,四时祭享、香火不断;衰败的宗族,祠堂残颓,香火断绝。它以血缘为基石,以亲情为纽带,穿越漫长的时空隧道,使后人保持着与祖先心灵的沟通。在以血缘为坐标的宗族关系中,祠堂是尊祖敬宗的联结点。读懂了祠堂,也就读懂了宗族文化的真谛。每一座祠堂背后,都凝聚着世世代代许多人的情感。这种情感天长日久,延伸成为一种文化,一种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我们现在提倡的良好家风,实则就是祠堂文化的流转,家族文化的延伸。
他还举例曾国藩的一封家书:“家中种蔬一事,千万不可怠忽。屋门首塘中养鱼,亦有一种生机,养猪亦内政之要者,下首台上新竹,过伏天后有枯者否!他所以有此等勉励朴素勤劳之劝告,是因为他从心底希望家族壮大繁荣。曾国藩以为:大抵仕宦之家,子弟习于奢侈,繁荣只能延及一二世;经商贸易之家,勤勉俭约,则能延及三四世;而务农读书之家,淳厚谨饬,则能延及五六世;若能修德行,入以孝悌,出以忠信,则延泽可及七八世。朴素能令家族繁荣持久,又何尝不能令国家繁荣持久?”
为此,王振一自2020年五月份以来,先后投资60多万元,修建王氏祠堂。目的在于弘扬和发展民族优秀文化。寄托人的信仰、调节人的心态、释放人的情感、抒发人的情怀,弘扬和发展民族优秀文化。用宗祠文化的传承推动群众的思想道德建设。
当人们感到“道德缺失”而导致社会问题频发时,宗祠文化恰在这时可以发挥有效的作用。每个宗祠都有族训家规家风等,其中有敬长老、孝父母、尊师长、崇俭朴、戒奢侈、禁赌博等伦理规范,这是族群共同的精神空间,也成了族群内道德约束的天然资源。此外通过宗祠活动,展示、推广本地区、本族姓辉煌历史和杰出人物,有利于群众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彰显本族对社会的贡献;并以这种方式激励族内后人堂堂正正做人,刻苦求学。宗祠文化的传承依托中华“和谐”文化可以形成朴素的乡约文化,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基层人民的和谐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