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国内新闻 > 新闻人物>正文

南阳93岁老党员刘世华:战火中的求学往事

时间:2021-07-02 17:55:39    来源:南阳日报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喜看报爱剪报、好摘记的刘世华已93岁了。最近,他将平时收集的本报秘闻版稿件及其他剪报集纳成册《古今秘闻》,希冀传承那些不能忘却的红色故事。

6月30日上午,顶着烈日,记者敲开了市城区梅溪村一民居的门。在与记者的交流中,一段尘封已久、可歌可泣的“红色记忆”被慢慢揭开……

原来,78年前,在南阳这片红色沃土上,曾有一所培育了数百名无畏牺牲的革命战士的“自忠中学”!

66年党龄的老党员刘世华想起那些逝去的校友,流着泪唱起那遥远年代的校歌……


幸运入学

1946年,刘世华18岁,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出生于原南阳县高庙乡老薛营村的他,少时读过几年私塾,上过小学。随后,由于其外公的亲兄弟抗日以身殉国,他在18岁这年的春天,以抗日英烈后人的身份,报考自忠中学。所幸的是,他考上了。自忠中学的学制和课程,与其他中学有很大不同,校内充满了民主气氛,教师讲课不受限制,学生可以自由阅读进步书报,唱革命歌曲,演抗日话剧,出墙报、开晚会。

“老师们会分析时事,鼓励学生追求真理、明辨是非,坚持民主、进步……那是我一生中最开心的日子。”刘世华在这所学校里遨游书海3年,学到了受益一生的先进思想和知识。


红色学校

自忠中学,是一所为纪念抗日英烈张自忠将军而创建的学校。学校创办者为我党长期在西北军从事秘密工作的张克侠同志。1929年7月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张克侠,长期从事潜伏工作。在抗战时期任第33集团军参谋长、副总司令等职,转战河南、山东等地。

1941年,为解决该军军属孩子上学问题,他在南阳邓县开办了一所小学。为了满足更大孩童入学需求,1942年下半年,张克侠开始筹办中学。1943年3月,学校正式在邓县张村西操场修建的校舍开学上课,并取名“自忠中学”。

根据张克侠生前报至中央组织部备案存档的材料显示:“为了使来校学习的军人子女不受到国民党反动宣传的影响,让新一代对家庭的改造起到积极作用,培养一批将来为新社会服务的有用人才,我特别注意聘用教职员的政治质量。”

刘世华回忆,当时,自忠中学可不是一般人能上的。对学生要求很严,必须是抗日军人家属,有人举荐;对教师要求更高,政治上进步。


迁移解散

随着日寇进犯河南,自忠中学随张克侠所在的部队干训班迁移到湖北竹山,抗战胜利后又迁回邓县,后再迁到临颍、商丘。

这所学校的命运,和抗日名将张克侠息息相关。

1945年,抗战胜利后,张克侠被任命为第三绥靖区副司令官。他在国民党军队上层人物中积极开展反对内战、反对独裁的活动,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破坏和平、发动内战的阴谋。1948年11月8日,张克侠与何基沣一起,率59军两个师、77军一个半师共23000余名官兵,在贾汪、台儿庄防地起义。这次起义使淮海地区东线的国民党军防线出现了一个大缺口,使我华东野战军主力乘虚而入,直捣徐州,切断黄百韬部的退路,进而将国民党军第7兵团歼灭,加速了淮海战役的进程。

他们的举动,受到了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嘉勉。朱德总司令还高度评价起义,认为“对战局影响很大,使敌人原来的部署大为混乱”。张克侠率部起义后,参加了渡江战役和解放上海的战役,先后担任人民解放军33军军长,并兼任上海淞沪警备区参谋长。1950年,张克侠才公开其共产党员身份。1955年,张克侠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级解放勋章”。

就在1948年12月张克侠起义前,自忠中学被第33集团军总司令冯治安迁至江苏句容县,后被解散,历史使命宣告结束。从抗战后期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很多师生成批到解放区加入共产党,参加革命,很多人为革命事业光荣牺牲。该校副校长杨绳武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人民教育家,让自忠中学在历史长河中异常璀璨……


传承发扬

自忠中学的解散,只是形式上,它在意义上永存。

2006年3月,《火焰之歌——自忠中学回忆录》出版,将数百名师生校友的回忆集合成册。这本书有两册,刘世华给儿孙们说,待他百年,这书就是传家宝,要代代传。

回忆过去的大半辈子,从1955年入党,到1992年离休,不管是在工作还是在生活中,“为人类平等幸福”的校训和“坦白诚恳、学习认真、不作弊”的校风就是刘世华行为的准则,他铭记了一辈子。“养了三个闺女两个儿子,他就希望孩子们踏踏实实工作,珍惜生活,好好过。”87岁的老伴焦学敏说。令她欣慰的是,儿孙们都很争气,小孙女已是入党积极分子。

“忠勇牺牲、坦白又诚恳、是非要明瞭、学习要认真、韧性的战斗不知休息,也不怕艰辛,为人类谋平等幸福,我们永远向前进……”目前,校友们越来越少了,想念过去时,刘世华就哼唱这首校歌。

面对记者镜头,孱弱的老人大声唱着,令人肃然起敬……


编后

采访时,年事已高的老人听力不好,但在与记者的沟通交流中,每每回忆起在革命战争中牺牲的校友,老人泪流满面;谈及现在幸福的生活,老人又展现出“光荣在党50年”的骄傲,让记者深刻感受到老一代共产党人无怨无悔、无私奉献的伟大。

作为新闻人,我们想用笔用镜头,给老人的回忆赋予真实宏大的历史意义,让过往那些发生过的人和事,迸发出新的、向上的力量。


责任编辑:王泽涛 王宝玉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