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频道 > 国内新闻 > 新闻人物>正文

郭仲隗:刚正不阿的同盟山人

时间:2018-08-23 17:28:53    来源:中报网    浏览次数:    我来说两句() 字号:TT

郭仲槐,一个河南人不能忘怀的名字;一个中国革命史册记载不能忽略的名字。因为他人生信仰的践行,影响了国运,是一个20世纪中国第一次的历史巨变的弄潮儿。

郭仲隗,1887年出生在豫北平原同盟山脚下新乡县大召营村一个农民家庭。这个名字与同盟山连在一起,更显高贵与神秘。

同盟山,一场古战争盟誓将士捧土堆砌成山。战后,姜子牙又在这里对殉职的战将、先贤“以人封神”。史料记载,这场战争的战略战术以及兵员征集、指挥用人与《周易》有关。同盟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活水源头,三千年碧波荡漾在黄河文明浪潮之中。郭仲隗降生在这片热土上,传统美德和文明的熏陶,自强、厚德、智慧的冶炼,他一定会有一个出彩的悟道人生。

一、同盟山风铸傲骨

郭仲隗,生于福地,却生不逢时,正值国运衰败。1840 年,欧洲第一次对中国瓜分;1894 年,中国洋务运动也就是第一次改革开放失败,世界对中国进行第二次瓜分。就在他出生那年,就是光绪十三年,清政府又在北京签订《中法续议商务专条》屈辱卖国条约。

郭仲隗父母乱世得子,仍然欢喜之情溢于言表,接纳街坊邻居的祝福,免不得请易道先生为子算命。命中说他是“炉中火”命,“一身骨肉清高”,有“蓝衫脱去换红袍”之运,全家族为此庆幸。

郭仲隗7岁上私塾,聪颖过人,好学不倦,读完《四书》、《五经》、《左传》, 师友称道他为能诗善文之辈。据当地老辈人讲,郭仲隗在孩童时代就不安分、爱动。时常领着几个要好的小伙伴到9华里之外的同盟山上玩,发小称他是“小同盟山人”。

他在武王庙山门前的嬉闹,庙门石狮头上的触摸,殿前唐槐树下的懵懂,饮马池旁的遐想……久而久之,站在檐柱对联前,注目“积善累仁卜年七百,安民除暴同德三千”,好像在悟什么……

校内,私塾先生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是什么?郭仲隗向他的小伙伴们说,“道,就是民心,大众之心。得民心者得天下。”

郭仲隗17岁那一年的冬天,他带领十几个学友冒雪重登同盟山。他们在牧誓坛一侧,明代顾炎武的“武王伐纣盟于获嘉”碑刻前,大声疾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惊动了庙里的老道。老道看他们一副虔诚相,就领他们到牌坊右侧“中山林”处,说:“《易革.彖辞》载‘汤武革命,顺乎天应乎人。’孙中山先生说他小时候就很崇拜汤武革命。1892年一个偶然机会,孙中山赴郑州期间,借道卫辉,在中国籍神父牛京的陪同下乘车拜谒了获嘉武王庙,并在同盟山这里植杨两棵,以示纪念。”老道还对他们津津乐道,“孙中山与同盟山有缘,因为他的祖籍地就在河南。他主张‘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得民心,顺民意……”

郭仲隗等听的入神。孙中山,一代伟人的名字在他们心中扎了根!

二、同盟会之缘结识孙中山

1905年8 月20 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成立大会。这时,郭仲隗18岁,刚入河朔中学堂读书。当他听到中国同盟会这个消息,异常兴奋。他热血沸腾,彻夜难眠。他想的是,屈辱的中国,太多的烧杀抢掠,太多的血雨腥风,太多的割地赔款,太多的卖国条约,太多的……同盟洪流到来时,这一切“太多”该收场了!

他懂得,同盟是人类生存与进步的文化。中华民族一定能在同盟活动中血洗耻辱,一定能在同盟活动中进步和振兴。此刻,同盟信仰在他灵魂深处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在学堂内,他联合革命同仁,密印反清文件,宣传革命,开始了他崇尚同盟,激情救国的生涯。

次年,当郭仲隗得知中国同盟会河南同盟会也在日本东京成立,并且孙中山先生接见了河南同盟会员,隔海相望,他心里热乎乎的。孙中山的话语穿越东洋海域在耳边响起:“你们能够革命,我是欢迎的。尤其你们直、鲁、豫三省的人,忠诚、朴实、豪爽,多是豪侠之士。你们加入同盟会,我们更是欢迎。”当他好不容易弄到一本远洋过海来的《河南》杂志,爱不释手,细读数遍,革命思想火焰在他胸中汹汹燃烧。

1908年,同盟会河南东京支部派人潜回河南,筹组省内支部。郭仲隗年方21岁,也于此时在开封加入了同盟会。他在河南首批38名同盟会员中,经他介绍加入者,多达20余人。他们找到了民族救亡的掌舵人,看到了中国黎明前的曙光。

不久,宪政党人王抟沙也从日本回到开封,在法政学堂演讲,攻击同盟会是“瞎哄党”。郭仲隗等义愤填膺,立即组织同盟会成员则于晚上在“大河书社”秘密集会,印制反击王抟沙的大字报到处张贴。这是他们参与立宪革命之争,在开封的一个插曲。当时中国,共和与反满,是凝聚人心的两个旗帜。而郭仲隗认定了共和,他说共和这面旗帜更具华夏面容和炎黄血统!

在武昌起义之前,同盟会已经在华夏大地上发动了多场起义。虽然没有成功,但在“让子弹飞”的声音中,清廷已被搞得力不从心。中原大地上更是如火如荼,郭仲隗等河南同盟会成员如鱼得水,游刃在革命浪潮中。他们以各种形式支援南方革命军,组织豫北籍同盟会成员先后到怀庆、开封、新乡、卫辉等地组织武装力量,约期举事,控制铁路,阻止清军南下。到辛亥年已呈星火燎原之势,在豫北驻扎的清军惶惶不可终日。

1912年,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郭仲隗任总部机要。后因从事反对袁世凯活动被通缉,流落于晋豫之间。1914年加入中华革命党。1915年,郭仲隗与张钫、暴式彬、韩风楼秘密聚会于天津,商议讨袁计划。他与暴式彬到上海直接向孙中山请示。孙中山当即委任张钫主持豫陕两省讨袁军事,并任命郭仲隗为豫、陕、晋、冀4省联络员。郭仲隗返津向张钫传达孙中山指示,并告以南方各省反袁部署,约张钫迅即离津返豫举事,并向孙中山复命。孙中山又委张钫为中华革命军豫陕联军总司令,郭仲隗、暴式彬、张希圣分别为联军各旅旅长。护法运动起后,靖国军崛起于陕西,郭仲隗入陕,参赞靖国军军务。

郭仲隗矢志不渝地跟随孙中山,反清,反袁,护法,多次在危急关头出生入死。1924 年1 月23 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颁布,郭仲隗坚决支持孙中山先生接受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主张,竭力拥护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1925 年3 月12 日,是个黑暗的日子,孙中山先生逝世。郭仲隗悲痛欲绝,几日寝食不安,总理的遗嘱一直在耳边回响:“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郭仲隗时年37岁,他深深懂得了孙中山当年同盟山之行的意义真谛,更觉得继承总理遗志,当好国会参政员、豫鲁监察使的使命在肩,责任不敢懈怠!

三、刚正不阿为河南人请命

鲁迅先生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郭仲隗为河南人请命,不畏强权,刚正不阿的故事,至今都在中原大地传颂。

一九四二年,日寇铁蹄践踏中原,河南遇百年不遇的旱、涝、蝗、汤四大害。旱:春旱无雨,夏粮收成无几。大秋作物无法下种,致使秋收所获甚微;涝:部分地域水灾、雹灾,冰雹大如鸡蛋,实为少见;蝗:蝗虫之多,遮天蔽日。蝗虫所到之处,寸草不留;汤:指的是汤恩伯,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鲁苏皖豫边区总司令。本来农民粮食颗粒不收,但河南的东、南、北全是日军,为了巩固河南防线,驻守在河南的国民党军队有100万人蜷缩在西部。据美国《时代》周刊驻重庆记者白修德在河南实地考察披露,军队在河南的做法,就是征收比土地本身出产还要多的粮食,他们把农村的粮食搜刮得一干二净。国民政府坚持认为,灾民饿死了,土地还是国家的,军人饿死了,土地就是日本人的了。这一荒诞的做法,让河南民不聊生、生灵涂炭,饿殍遍野。但消息却被全线封锁。

来源于新华网的一篇报道说,河南的灾民不断冲破限制去重庆揭露灾情。1942年秋,河南三个代表刘庄夫等人去重庆要求面见蒋介石,可是没被允许,公开活动也受到限制。一位参政员郭仲槐拿了70多种河南灾民食用的东西,如树叶、草根,包括河里打捞出来的卖出昂贵价格的蔺草根在重庆展示,也很快被限制。

当时,汤恩伯效忠蒋中正、蒋亦重用汤恩伯,要揭批汤恩伯、申诉大饥荒、为河南灾民请命,谈何容易?可同盟山人郭仲槐,却刚正不阿,就不信这个邪,硬要在太岁爷头上动土!1942年10月下旬,在三届一次国民参政会上,郭仲隗慷慨陈辞。他将观音土、雁粪、榆树皮等10余种灾民“口粮”公布于众,当即震撼全场。

郭仲隗说:“人民挣扎在死亡线上,我忧心如焚,义愤填膺,怎能不大声疾呼?我坐过牢,什么都不怕!河南灾情,严重到饿死的老百姓不计其数!年轻者往陕西逃生,你们竟下令堵截!老弱在家乡先吃草根后吃树皮,现在吃观音土!吃后屙不下来,活活憋死……难道你们眼睛瞎了看不见?耳朵聋了听不见?你们如果不管,我们宁可跳黄河,也绝不投敌!”他发言时,全场一片肃静。随后,“枪毙汤恩伯”的呼声彼伏此起。对此,我党创办的《新华日报》以及《大公报》先后予以报道。

事后,国府当局依旧赈灾不力。为追问提案落实与救灾事宜,郭仲隗怒斥“粮食部”官员。1943年9 月,他再次撰写提案指出:如不及时救灾,河南将出现危机。1944年,果然发生了豫西大溃败。这时,年近六旬的郭仲隗,历尽艰辛再赴山城,弹劾为祸河南的汤恩伯。虽然,蒋家王朝腐败,难有其果,但郭仲隗舍身为民请命,一身正气,傲骨凛然,天眼在看,人民百般拥戴。

四、独清者,独醒也!

独清、独醒,郭仲隗弘扬正气,鞭挞丑恶,为民呐喊,令世人无限敬佩!而他目睹蒋介石国民党背离孙中山新三民主义,已到悬崖边缘,心灰意冷。

他再次回故里重登同盟山。他忆当年牧野之战“得民心知道天下”的宏伟画面,回味姜子牙以人封神、神人本一的伟大壮举,联想中山遗愿对自己的重托,自比屈原仰天长叹:“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媒体新锐、著名文化策划人、郭仲隗的曾孙郭力,提起曾祖父时一脸骄傲。他说,曾祖父当年在开封居住时,一套中山装,蓄着胡子,掂个皮包,成天出去。每天早晨打八段锦,身体很结实,不苟言笑,大家对他都有些敬而畏之。

敬之:一是不逐客。谁有难处,到他家吃上十天半月,他连问都不问。但他身为国家参政员,还穿着补丁衣服;二是谁跟他当差,都发不了财。大块村(现归凤泉区大块镇辖)张承友、张承德兄弟俩,给他当卫兵,但是家境极贫。后来回家后,卖纸烟度日。解放前后,郭仲隗的侄子郭文煊,常去看望他们;三是无衙门,有公事去他家找。他家住在新乡城里小西街十字路南,人称“郭公馆”。节俭之风,由此可见,岂能不敬?

畏之:谁托他办事千万不可送礼。一送礼,当办的事也办不成。无论穷富,有无权势,一视同仁。

郭仲隗“独清”处,就是乱世间也不随波逐流,办好自己想办的事。抗战胜利后,郭仲隗潜心筹资办学。钱从何来?来自有钱人的赞助。孙殿英名声不太好吧?但也曾资助新乡河朔中学百两黄金。郭仲隗请辉县首富贾树彪捐钱,贾公便将阳武(现归原阳县)的许多亩地给了学校。我市民族资本家王晏唧,在国内许多城市开有钱庄、银号。王曾给郭留有话:凡遇急需,可到柜上直接拿钱。但是,郭仲隗非是急需,尽量不去拿。占便宜、贪与占,与他无缘。两袖清风办好事,是他一贯的做派。

郭仲隗“独醒”处,就是他敢为敢言,支持红色儿子郭海长在开封创办《中国时报》。郭海长,1940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时任开封《中国时报》社长。建国后,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当时,蒋家王朝排除异己达登峰造极地步。但在郭仲隗心中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精神不灭,至此,郭家两代人,先后办报4张。解放后,他的侄子郭文煊,历任新乡市民革主委、副市长、政协副主席等职。郭仲隗历任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省政府委员、省人民委员会委员、省政府参事室第一任主任等职。

1959年,郭仲隗老人不幸病逝,终年72岁。他用坎坷悟道人生告诫人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盘散沙,不战自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团结凝聚,坚不可摧。”同盟之道,是人间大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深切缅怀他的纪念文集《江流天地外》出版发行。

2017年4月2日,在郭仲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与会者倡议成立郭仲隗文化研究会,创办郭仲隗纪念馆,将其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据新华社报道:中办、国办日前印发《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年至 2022年)的意见》。《意见》指出,要“重点推进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的遗址遗迹、纪念设施、文物藏品保护展示项目”。

大召营镇大街往南再往东,1300多平方米左右的土地上,四角栽木桩,拉起施工线,洒下白石灰。随后,鞭炮炸响,大家挥锹挖土。此稿发出之际,纪念馆地基已经“长”出地面。该馆建成后,将同时又是河南辛亥革命史研究中心和豫北同盟会纪念园。现今,在郭家后人奔走下,大召营“葫芦小镇”特色初显,在“出彩新乡”中初现风姿。

结束语

当今中国,新时代的钟声已敲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华民族同盟活动的继续。同盟山,是个神奇的地方,这里是点燃“天人合一”思想火炬的圣地,是人类第一次建立了“协和万邦”世界政治共同体的启航地,又是八百诸侯“和而不同”的实践地和“以人封神”、“神人本一”的“人心和善”神州地。郭仲隗同盟悟道,追随中山先生共和,为河南人请命的传奇人生,告诉人们,历史是人民书写的。当民族屈辱遍体鳞伤时,“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一股自强不息振兴中华的火焰仍在神州大地上燃烧。我们要谨记住历史,让每一个炎黄子孙深知并觉醒时,中国就形成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世界上任何力量都是不可战胜的!!(原创 / 舒升)

请选择您浏览此新闻时的心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本文共有人参与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