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简介
刘世锦:全球化智库(CCG)顾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
如何看待当前的经济形势?中国经济维持中高速增长的动力何在?10月13日,以“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2019创新城市发展方式(西咸)国际论坛在西咸新区举办。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表示,中国经济经历了30年的高速增长后转向中高速增长,背后是需求结构的变化,由此带来的供给结构的变化、金融结构的调整。面对新形势,中国经济新的、最大的潜能就是城市化。而在城市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最通过改革实现人员、资金、技术、土地等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双向自由流动。
在演讲中,刘世锦首先谈到了当前的经济形势和对下一步走势的判断。他指出,经历了30年的高速增长以后,在中国经济迎来了增长阶段的转换,也就是由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向未来的中速增长。而在减速背后,也出现了结构性的变化,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三大需求来源:房地产投资、基建投资和出口,都相继出现了历史需求峰值,现在处在一个回落的态势。同时,伴随着去产能和结构性去杠杠,中国经济的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和金融结构相继调整。
刘世锦认为,中国经济现在已经进入了中速增长的平台,但还没有稳下来,未来一两年应该有1个百分点左右的回落空间,然后中国经济中速增长的平台可能将会稳定在百分之五到六之间,或者是百分之五左右。刘世锦预计,今年百分之六以上的增长速度还是可以实现的,但是从目前的研究来讲,明年一季度以后,经济有可能再次面临比较大的下行压力,所以明年稳增长的压力和挑战将会大于今年。
刘世锦指出,在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以后,在进入中高速增长平台的背景下,应该提出另外一个目标,就是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中等收入群体实现倍增。即把中国目前中等收入群体,从4亿人左右,用10年左右的时间能够增长到8-9亿人,占到总人口的60%以上。
下一步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潜能到底在什么地方?刘世锦认为,最大的潜能,就是大都市圈、城市群、城市带的发展。借此来实现疏解已有城市核心区过于拥堵的人口和其它资源;降低城市房价这一基础性的成本,相应的会降低城市地区生活和发展的成本;完成城市核心区与小镇之间新的分工和专业化格局;提升中产阶级的生活质量;并在都市圈范围内实现功能小分散的同时,在更大的范围内,集中大的城市群,吸收更多的人口进入,尤其是农村人口的进入。
刘世锦进一步表示,如何发展大都市圈?最重要的在人员、资金、技术、土地等要素能够在城乡之间,双向自由流动。刘世锦将其概括为两句话:让农民进城;让城里人下乡。
刘世锦认为,一方面,农民进城难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应当加快农民进入和融入城市的过程,要在大体相同的条件下,在就学、升学、晋升方面给进城农民更多机会。
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流转等改革进行的同时,刘世锦认为,还要首先把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起来。一直以来,宅基地被认为是农民安身立命的土地,实际上起到社会保障作用,这种说法已经到了需要改变的时间。
“这在过去是对的,但到现在用土地作为一种保障的方法太落后,应该用一个市场经济的办法,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把土地这种更稀缺的要素解放出来。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也能更好解决农民农村稳定问题”,刘世锦说。
另一方面,如何让城里人下乡?
刘世锦表示,应当持开放态度,允许试错纠错,在小城镇建设当中应该允许、鼓励城乡人民参与建设。下一步,要把重点要放在大都市圈的城乡接合部,创造条件允许宅基地流转,允许城里人到大都市圈内部的农村去置业,参加小城镇的建设。这会在大都市圈内形成几百个小镇,包括基建、房地产、包括制造业、服务业都会有很大的发展。
具体来看,刘世锦认为要做好顶层设计,抓好底线的同时,更多重视激发地方、乡村、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允许更大的试错空间、更多的自选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