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好讲见贤思齐,现在很多人也经常提起乡贤这个词,在这样的文化基础上,生活在乡村的贤达人士,恐怕是老百姓最容易接触的贤人。农村空心化,留守老弱衰微,乡愁无处安放恐怕是当代农村最大的问题。
郑嵩山在南阳岳庄村的尝试,可以看作是乡贤文化在中原大地上的重建。而这种重建其实是通过乡村旅游这个渠道实现的。
南阳画家村位于南阳宛城区黄台岗镇岳庄村。岳庄是一个始建于清中期的古村落,有37处连片的瓦房,该村有90多户村民,300余人。“画家村”发起人郑嵩山是南阳师院一名美术教师,当初为找一个远离城市喧嚣、能够激发灵感、潜心创作的地方,苦寻了一年,最后发现了岳庄村。
该村现在大部分在外建房,老房闲置。优美的环境,朴实的民风,再加上大片保存相对完好的青砖大瓦房,吸引着郑嵩山,让郑嵩山找到了创作的灵感,很愿意将自己的创作与这个村庄连接在一起。
正是郑嵩山这一个举动,让这个村庄发生了变化。田间小路荷锄而归的农夫,成了国画家的素材;龙湾河畔一抹晚霞,化作油画大师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房后林中遒劲的古藤,激发出书法家创作的灵感;乡村大妈手里的布老虎,让艺术家们如获至宝。艺术家在这里搞创作,接地气儿; 在这里搞创作,出灵感;在这里搞创作,出新意。
艺术需要生活滋养,生活需要艺术装点。经过郑嵩山和前期进驻者的努力,岳庄村从入驻30多个画家创作室、60多人,到现在70多个院子,300余人的庞大规模。很多四散在深圳大芬村、北京宋庄等地的南阳籍书画家,也慕名而来,回归南阳。
艺术家们得到了良好的创作氛围,村民们也得到了实惠,吸引来南阳及周边地区美术培训机构48个,社会许多合法的民间团体也纷纷加入。建设有“爱心学堂”,南阳师范学院、南阳理工学院和“画家村”艺术家,三年来无偿培养留守儿童400多名。村内有两个专业舞狮团队、一个武术队以及其他人民团体。被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新华社、中新社等各大媒体做新闻报道。
正是乡贤文化的实践,让一个空心村变成了一片乐土。郑嵩山们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三年来,画家村得到各级政府部门支持,先后投入资金600多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七十个特色院子。其中涉及国画、油画、书法、古玩、摄影、版画、雕塑、汉画收藏、烙画、玉雕、木刻、剪纸等诸多领域。这对南阳文化艺术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有人说。美丽乡村的发展建设缺乏生机活力,从而导致农村发展缓慢、就业不足,留守儿童的数量与日俱增。在中国农村精英大量涌向城市,乡村空心化、农村文化生活单一化背景下,乡贤文化为社会稳定、文明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乡贤的感召力、乡贤文化的信服力,无疑是带动乡风向好、民风向上更有示范引领作用,也无疑是呵护乡村文化、保护乡愁绵延不绝的重要力量。
郑嵩山作为南阳师院的教师,借助画家村的平台,让5名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20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40余位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以及众多书画名家纷纷落脚南阳这个籍籍无名的小村,可以说,是乡贤模范带头的一种典范。而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刘修元为代表的一批戏曲名家团队,组建成“南阳画家村艺术团”。也为丰富村民生活,提高物质文化素养,传承发扬传统文化起到了带动作用。
一条龙湾河,从村中蜿蜒流过,河里荷花正艳,岸边翠竹摇曳,葵花飘香。乡村旅游的发展让画家村不但吸引艺术家,而且还吸引游人,无形中岳庄村知名度提高了,号召力加强了,空心村不空了。
中国的村庄2000年时约有360万个,到2010年的十年间,减少到270万个,平均每天差不多要减少300个,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种村庄消亡的趋势也在加快。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不改鬓毛衰。或许,若干年后,我们将无乡愁可谈。
而类似郑嵩山这样,能够通过努力,让乡村通过文化旅游再次呈现生机,可能是一种最好的选择。
(作者:王少华 彭晓振 责任编辑:冯书亮)